端午毕业设计目的的论文(跪求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论文一篇,700字左右)

1.跪求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论文一篇,700字左右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论文

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

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

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

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

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

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

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

我认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较为可信。 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

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凤都是五月五日生,起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的故事。《史记·孟尝君传》记有田婴子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

及长,婴曰“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乎”婴默然。

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有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

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据《荆楚岁时记》引“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这时,药草生长极盛,被认为效力最强,害虫也多在此时滋生,所以,采药、用药是端午重要的习俗内容。

端午的古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戴礼记》有记载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东汉应助《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增”。

另外还记载有“夏至著五彩兵增,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

……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游重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

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恐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人家织嫌新,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

《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之间都会有所往来,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系。

一般百姓人家的来往很难见诸史书文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宫廷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来往。例如,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绞裤。

从恶日观念和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在中原地区最早是和夏至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便是避恶。人们相信,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采药节日。

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它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和家室平安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方式。可以说,到汉代为止,。

3.谁能送给我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论文

屈原是公元前299 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

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竞渡活动。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有“舲船”、“吴榜”:“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舲船即通常带窗的小船。

榜是船桨,也可指船。有“桂舟”:“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

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 ”紧接着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铜钺上龙舟竞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

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遁,指奢侈浪费),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汉时的龙舟鷁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凑,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竞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

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现了。”这是不足为信的。

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 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

这书相传是晋时人盗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靑雀舫,此其遗象也。”[12 ]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靑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 注云:“俗以先二节(指端午节夏至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

粘黍一名糉(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

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状,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作用)等。

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 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4.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毕业设计 完成论文时间及预期结果结果怎么写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

笔者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

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

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

《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

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 “人道亲亲”。

《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

通过传统节日中。

5.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论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 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6.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

[编辑本段]【端午节各地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习惯来过这个节日,大家通过各种方法祈求安和,避邪保平安。

安徽

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草。他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到求神驱鬼的目的,将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咏钟馗的诗,也许是这时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河北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山东及东北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山西

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江苏

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四川

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在梅洲,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说是可以辟邪/防蚊虫的作用。在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门上都插有艾草,说是可以辟邪。

广东

每年端午节前后,不少父母都有带着小孩到江边浸泡“龙舟水”的习惯,以祈福孩子身体健康,快快长大。客家人有吃染苦瓜的习惯(用糯米与鱿鱼末混和塞进去籽的苦瓜里)

台湾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云南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浙江

习惯吃粽子,撞煮熟的鸭蛋。

普遍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有避邪驱瘟之意。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当然还有比较普遍的就是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啦,这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端午节习俗。

7.端午节礼仪习俗论文300字

在我们的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我为大家说说端午节吧!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有有趣的划龙舟比赛呢!奶奶在家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可热闹了!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都蓄势待发,随着一阵枪声一条条龙舟飞快地划过水面,犹如一支支箭向前飞去。在场的观众们兴奋喊道着加油加油,在为参赛者加油鼓励,参赛者们听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使劲地划桨,水花到处飞溅。各条龙舟你追我赶的,最后,落后的一号终于追上了遥遥领先的二号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观众们不禁欢呼起来,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你去找呢!

8.端午节节历史小论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端午节 百科名片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目录隐藏 端午节由来 基本信息 节日别称 节日来历 节日习俗 各地节俗 节日食俗 相关诗词 端午节由来 基本信息 节日别称 节日来历 节日习俗 各地节俗 节日食俗 相关诗词 相关对联 相关谚语 中国端午申遗 引日本的端午节 韩国江陵端午祭 文化作品 编辑本段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说法都不一。 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1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说“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汉服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

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 、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端午赛龙舟活动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辑本段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 节日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

9.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目的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10.600字端午节历史过程论文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我家乡的端午节也一样。关于端午节,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伟大的诗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人们非常伤心,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去吃屈原的尸体,于是就用蕉叶包住饭团丢进河里喂鱼。从此,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就要吃粽子,看赛龙舟比赛。

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类别有很多,而且每种都很好吃。

包粽子也很讲究。首先,把粽子叶卷成漏斗形然后把糯米和配料放进去,裹成一个圆锥形,用绳子扎起来,蒸熟之后就可以吃了。

端午节那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可热闹了。端午节时人们还会赛龙舟。

随着鞭炮声的响起,龙舟手们划着船桨,龙舟越来越快,龙头不停地晃动,飞快地向前行驶。仔细看看,龙舟上画着美丽的花纹,非常精致。

龙头上顶着两只大龙角,下面是两只醒目的眼睛,嘴巴叼着一只小花篮。眼看一只龙舟就要超过前面那一只了,离终点已经很近了。

前面一方也不服输,一口气冲过了终点。全场一片欢呼声,最紧张的就是我们这些观众了,龙舟赛真精彩啊。

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如果有机会,你也来和我们一起度过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毕业设计目的的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端午毕业设计目的的论文(跪求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论文一篇,700字左右)

资讯

黄酒发酵工艺毕业论文(黄酒的发酵工艺)

阅读(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黄酒发酵工艺毕业论文,内容包括黄酒的发酵工艺,关于酿酒的论文,我的研究生方向是黄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像红曲酒的方面的文章,英文。新工艺黄酒酿造是在总结与提高传统黄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

资讯

我把老师毕业论文导师删了(毕业论文没找到导师怎么办)

阅读(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把老师毕业论文导师删了,内容包括得罪了导师,导师在论文修改中要求删除文中重要内容,删了很可能导,写毕业论文把导师得罪了,怎么办啊,把毕业论文导师惹生气了怎么办。我们学校现在就开始搞毕业论文的事了,但还没公开选老

资讯

浅谈汽车火灾的危害毕业论文(关于火灾的论文)

阅读(6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浅谈汽车火灾的危害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火灾的论文,汽车安全论文汽车运用的毕业论文以安全为主的谢谢,火灾预防的重要性论文给一个4000到6000的论文谢谢了有重谢搜狗。火灾让我知道了自救无论自家或邻居起火,都应立即报警

资讯

家里插手毕业论文(论文让爱驻我家)

阅读(5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家里插手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帮家长做家务的2000字论文怎么写,在家怎么用中国知网导师催论文了,论文"让爱驻我家"。爱,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字。在家里,父母永远是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永远是相亲相爱的。有一首歌的歌词令我难忘:……因为

资讯

关于毕业论文严的(有关严于律己的议论文)

阅读(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毕业论文严的,内容包括本科的毕业论文查的严不严,论文查重严吗,二学位毕业论文严吗。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什么样的错误我们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总在犯了错误之后才引起自身的注意;总在大错之后自省。为什么一

资讯

营销毕业论文答辩记录模板(大专销售论文答辩ppt模板)

阅读(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营销毕业论文答辩记录模板,内容包括答辩记录怎么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记录表怎么填,大专销售论文答辩ppt模板。关于内容:一般概括性内容:课题标题、答辩人、课题履行时间、课题领导教师、课题的回属、致谢等。2、课题研

资讯

毕业论文论会计监管选题目的(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阅读(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论会计监管选题目的,内容包括我的论文选题是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我想请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的论文选题是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我想请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

资讯

维普毕业论文破解(维普毕业论文查重必须花钱)

阅读(9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维普毕业论文破解,内容包括维普毕业论文查重必须花钱,维普论文检测有免费的吗谁能提供个检测账户啊非常感谢搜狗,如何让论文躲过维普通达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不过有免费检测系统百度一下就找到,但是没有维普严格。本科用

资讯

玉米脱粒机毕业设计论文后记(毕业设计要怎么写啊)

阅读(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玉米脱粒机毕业设计论文后记,内容包括有人买过玉米脱粒机的论文吗,有重赏,毕业设计要怎么写啊,论文后记怎么写。玉米脱粒机的设计 毕业设计 连杆孔研磨装置设计 毕业设计 硅胶(RB)手机按键模具分析与制作 注射器盖毕业课程设

资讯

王星南开大学毕业论文(王立新的代表性论文)

阅读(10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王星南开大学毕业论文,内容包括王立新的代表性论文,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允许自己提前用知网进行预查重吗,南开大学的论文首页有什么格式。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文艺

资讯

黄酒发酵工艺毕业论文(黄酒的发酵工艺)

阅读(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黄酒发酵工艺毕业论文,内容包括黄酒的发酵工艺,关于酿酒的论文,我的研究生方向是黄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像红曲酒的方面的文章,英文。新工艺黄酒酿造是在总结与提高传统黄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

资讯

我把老师毕业论文导师删了(毕业论文没找到导师怎么办)

阅读(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把老师毕业论文导师删了,内容包括得罪了导师,导师在论文修改中要求删除文中重要内容,删了很可能导,写毕业论文把导师得罪了,怎么办啊,把毕业论文导师惹生气了怎么办。我们学校现在就开始搞毕业论文的事了,但还没公开选老

资讯

浅谈汽车火灾的危害毕业论文(关于火灾的论文)

阅读(6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浅谈汽车火灾的危害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火灾的论文,汽车安全论文汽车运用的毕业论文以安全为主的谢谢,火灾预防的重要性论文给一个4000到6000的论文谢谢了有重谢搜狗。火灾让我知道了自救无论自家或邻居起火,都应立即报警

资讯

家里插手毕业论文(论文让爱驻我家)

阅读(5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家里插手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帮家长做家务的2000字论文怎么写,在家怎么用中国知网导师催论文了,论文"让爱驻我家"。爱,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字。在家里,父母永远是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永远是相亲相爱的。有一首歌的歌词令我难忘:……因为

资讯

毕业论文还没交延毕多久(论文不过延期毕业一般多久)

阅读(14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还没交延毕多久,内容包括论文不过延期毕业一般多久,论文不过延期毕业一般多久,没有按时交论文和参加答辩,可以延毕吗还是直接不能拿到毕业证。题主既然已经遇到这事,不要气馁,也不要感觉不服气,事实已经确定,自己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