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曹植的论文,3000字
“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 论文关键词:曹植 中国诗史 “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 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
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
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
……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
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
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
2.曹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论文
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
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
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
……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
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
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
3.<才高八斗论曹植>
曹植,曹操卞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192—232年),字子建。
和曹丕一样,曹植从小就随父亲东征北战。他聪颖不群,l0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诵读了几十万字的诗论及辞赋,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在曹操击败劲敌袁绍并在邺城建立自己根据地的时候,“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已经13岁了。再加上父亲的有意栽培,文韬武略,他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定居邺城以后,曹植有机会和众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切磋交流,眼界和文笔有了大的突破。一次,曹操检阅曹植的文章,发现立论识见及笔墨功夫都十分神异,不能相信它竟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就问:“不是请人代作的吧?”因为这个狂傲的魏王少子身边,聚集了不少知识分子,请人代笔是有条件的。
曹植见父亲怀疑,急忙跪在地下回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意思是说不信可以当面验试,干什么要请人代笔。恰好铜雀台刚刚建成,于是曹操就招集诸子和文人学士们到台上当场作赋,每人一篇。
曹植拿起笔来一蹴而就,做得最快,也做得最好,曹操十分惊异。以后曹操每抓住机会出难题给曹植,曹植都能够不带犹豫,随口应答,深得曹操的宠爱。
一次,著名文人邯郸淳从荆州来投奔曹操,曹操让他去见曹植,曹植十分兴奋,沐浴之后,披发袒胸地舞了几个回合,又背诵小说千言不止,接着他整顿衣冠,与邯郸淳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谈罢宴饮,席上又是一番风流。邯郸淳出来就对人说,曹植真是一个神人!所以当时人们盛传曹植是“绣虎”,意思是说他文采斑澜,独领风骚,雄如虎王。
能够生长在帝王之家,即是曹植的有幸,又是他的不幸。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场王位继承的角逐之中。
即使曹植自己不与兄长曹丕争夺王位,他的左右又何尝不积极争取?如此父宠,他的对手又岂肯与他善罢甘休?曹植以他出众的才华和坦率的为人吸引了大批风流名士,其中的丁仪、丁翼兄弟常在曹操面前称颂曹植,说他学识渊博,文采绝伦,天下的贤才君子,无不愿意跟随在他的旗帜下并为他献身。曹操对此深以为是,曾当场表示:“吾欲立之为嗣,何如?” 然而曹植生性自由,处事随意,既不注意帝王形象的自我塑造,“不治威仪”,又“任性而行”,而且还“饮酒不节”。
尽管曹操多次有意给他创造建功立业的锻炼机会,但他到底还是缺少政治家应有的精明干炼,几件事情,都被他弄得一团糟糕,曹操逐渐对他失去信心;雪上加霜的是,曹丕工于心计,搞得曹植难以招架,以至多次弄出事情,最后,立曹植为太子的事不得不“悔而罢之”,曹植终失父宠。 曹植有个哥哥曹彰,非常勇猛健壮,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是支持曹植的。
曹操病危时,曾紧急约见曹彰,这时立曹丕为太子已经两年了。曹彰赶到的时候,曹操已经去世。
曹彰一到洛阳,就质问有关官员“先王玺绶安在?”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式。多亏曹植的极力劝阻,才避免了一场宗族内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战争。
历史上有人说,曹植本来就是要让天下给曹丕,所以政治上才不求进取,饮酒胡为;也有人说,曹植是不择手段地争夺皇位的人。现在,他究竟是什么想法,已经不再重要,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的成败得失来看,曹植的文学素养再高,也有个把出色的政治见解,但缺乏手段,还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令世人扼腕惋惜的惨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从其诗歌中所反映出的盲目政治热情就可以看出。以其浪漫的气质而言,随便由曹丕谋取天下而惰于弄权相争,还是符合其性格的。
这倒也好,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平常的政治家,毕竟多了一个遗响千年的文学家。 长时间的太子之争,影响了兄弟间的关系。
曹丕并未对自己的兄弟以任何的温情,而是加紧了对他们的报复和迫害。譬如那个勇武过人的曹彰,曹丕自然不会忘记,他把毒枣混进好枣中,暗中做了记号,约曹彰对奕的时候,自己只挑没有毒的吃,最终害死了这个弟弟。
父亲死后;曹植的生活急转直下,一直过得很压抑。对于曹植,曹丕是很忌其才的。
是呵,我曹丕多希望能够象父亲一样,文韬武略,任我挥洒,偏偏有你子建在,文采胜我,又不识趣,一副狂傲不羁的样子,让我怎么能甘心!一次,魏文帝曹丕命曹植在马走百步之内,作40字“死牛诗”一首,要写出两牛相斗,败牛落井而死,但又不能直写“牛”、“井”、“死”,否则就要斩首。 曹植毕竟是一代文豪,百步还没有走完,诗已成就,诗中甚至包含了败牛“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的字眼,流露出曹植愤恨不服的心态,令曹丕格外顾忌。
不久,曹丕又以同样的办法,命曹植以“兄弟”为题,七步成诗。曹植不假思索,脱口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竟也有些不好意思。
据说,曹植曾深爱着名士甄逸的女儿、政敌袁熙的妻子甄夫人,袁熙兵败后,美丽的甄夫人被配给了曹丕,重情的曹植竟病倒了。不久,甄夫人去逝,曹丕把她生前用过的枕头送给了曹植。
睹物思人,曹植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写成了一篇《洛神赋》,描写他与她的灵魂在洛水相会;晋朝大画家顾恺之还据此画了一幅洛神赋图,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 这些传说帮助我们生动地记忆曹氏兄。
4.建安文学与曹植论文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5.《曹操的一生》论文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6.本科论文 《论曹操》
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也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⒈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
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有部分文章存世。
⒉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一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1 曹操是一位善待百姓的人(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汉末大乱时期,曹操南征北讨,他身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
如《蒿里行》中描写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诗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实描写了义军由聚到散的情形,对袁绍等人各怀私心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
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钟惺《古诗归》卷七)。另外,“天地间,人为贵。
(《度关山》)”也表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实例: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人民的疾苦。
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给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
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民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
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
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
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2曹操是一个胸怀广阔的人《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实为壮观。日月星辰皆揽入诗人怀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
《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和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暮年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3 曹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政治抱负的诗占了曹操诗歌的较大比例。
如“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六首》 此诗突出表现了曹操对于国家有着远大的包袱与理想。
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又如《度关山》、《对酒》,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其中《度关山》表现了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崇尚节俭。《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也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即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7.求关于曹植的有见解的文章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
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在《假但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
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
《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
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
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
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
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
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
8.浅谈曹植的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的赋起到了上承楚汉、下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作用。
其内容主要关注军国大事,痛伤骨肉相残,叙写人间真情,着墨世间万物,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并推动了骈俪风尚,提高了抒情技巧,给后代的赋以艺术启迪。
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
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曹植的毕业论文(求一篇关于曹植的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