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毕业设计题目

ipv6毕业设计论文

1.高分求关于ipv6的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前言 3

二、Ipv6协议 4

2.1.Ipv4的不足 4

2.1.1. 有限的地址空间 4

2.1.2. 路由选择效率不高 5

2.1.3. 缺乏服务质量保证 5

2.2Ipv6的提出 5

2.3Ipv6技术介绍 5

2.4 IPv6的发展现状 6

2.4.1 政府支持 6

2.4.2 厂商支持 6

三、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 7

3.1从IPv4过渡到IPv6的必要性探究 7

3.2从IPv4向IPv6的过渡的主流技术 8

3.2.1双协议栈技术 8

3.2.2隧道技术 9

3.2.3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9

3.3IPv6的推广 10

四、我国在Ipv4到Ipv6过渡中的问题 10

4.1积极部署IPv6网络,将网络建设重点转移到IPv6上来 10

4.2积极丰富IPv6网络上的信息资源 10

4.3高效处理IPv6与IPv4网络的互联 10

4.4积极开发完善基于IPv6新特性的应用 11

4.5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大幅降低家庭设备联网成本 11

4.6网络安全仍是部署IPv6网络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11

五、结论与体会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内容已发到你邮箱,给分!

2.ipv6技术研究论文

1引言 随着对IPv4向IPv6过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业界对于过渡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IETF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迁移(Migration)、过渡(Transition)、集成(Integration)、互操作(Interoperation)长期共存(Co-existence)阶段。

从长远来看,IPv4和IPv6技术在网络中将长期共存(Co-existence)。未来的IP网络将是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集成(Integration)网络。

2综合组网的基本原则 在讨论具体IPv4/v6综合组网技术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综合组网时所应依据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实际上是IPv4/v6综合组网的基本需求,也是讨论和分析IPv4/v6综合组网技术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IPv4/v6综合组网时所需要依据的原则可以分为必需满足的原则和参考原则两种。

2.1必需原则 (1)最大限度地保护既有投资(终端用户,ISP,ICP,电信运营商) 在进行IPv4/v6综合组网方案的研究时,需要考虑到现有的各个网络运营实体的既有投资,这包括设备投资、市场投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只有很好地保护既有投资的组网技术和其相应的方案才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保证IPv4和IPv6主机之间的互通 网络中的IPv4主机和IPv6主机必须能够互通,包括路由可达和IP包可达。只有在两者互通的基础上才能谈应用层面的互通。

(3)保证现有IPv4应用在综合组网环境中的正常应用 现有IPv4网络中的应用已经支持了大量的用户,IPv6技术在网络中的引入不能对现有的业务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业务性能的影响、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以及网络安全性的影响等多方面。 (4)避免设备之间的依赖性,设备的更新须具有独立性 IPv4/v6综合组网技术要求避免设备升级时设备之间的依赖和耦合,网络中的各个部分可以单独选择可用的组网技术,这些技术的选择不能制约其他网络部分组网技术的选择和设备的更新。

(5)综合组网过程对于网络管理者和终端用户来讲要易于理解和实现 综合组网过程简单并易于实现是组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过为复杂的组网过程不但增加网络故障发生的机率,而且也影响用户的跟进速度。 (6)提高组网灵活性,支持网络渐进升级,用户拥有选择何时过渡和如何过渡的权利 (7)综合组网以后网络的服务质量不应该有明显的降低 由于IPv6路由器的性能比同级别的IPv4路由器的性能有所下降,双栈路由器的性能也不是很高,因此IPv4/v6综合组网以后,网络的整体性能可能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不会对现有业务的服务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

(8)综合组网以后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能削弱 (9)综合组网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发挥IPv6的技术优势 IPv6技术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IP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功能,比如网络安全性支持能力等。在综合组网技术研究中应该考虑如何使这些技术优势得以发挥。

(10)在设计综合组网方案时,一方面要考虑到IPv4/v6长期共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将来网络全部采用IPv6的可能。因此,在技术研究时要注意所选技术能够支持网络的平滑过渡,不会形成将来网络过渡的新障碍。

2.2参考原则 (1)在IPv4业务和IPv6业务互不影响的前提下,支持IPv4业务与IPv6业务的互通 在综合组网初期要实现IPv4网元与IPv6网元的互联,可以分别支持IPv4业务和IPv6业务,这些业务可以单独运营,互相不互通,在综合组网的后期要实现IPv4业务与IPv6业务的业务层面的互通。 (2)应着重考虑从边缘到骨干的逐步演进策略(同时关注从骨干到边缘的策略) 网络演进的策略(从边缘到骨干还是从骨干到边缘)一直是IPv4/v6综合组网技术研究中有较多争论的问题。

一般认为,IPv6技术在网络中的引入主要是为解决IP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而大量消耗IP地址的是网络的边缘,因为网络的终端、接入设备、汇集设备数量远远多于城域核心网络或骨干网络的网元数目,因此在网络边缘采用IPv6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IP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骨干网络和城域核心网络的设计原则是简单、高效,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IPv6路由器的路由转发性能低于IPv4路由器的性能,因此在城域核心网和骨干网应该采用IPv4协议,目前还没有对这部分网络进行IPv6协议升级的迫切需求。

保证核心网和骨干网的长期相对稳定有利于网络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从边缘到骨干的网络逐步演进策略得到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同。 (3)综合组网后网络管理功能应该较原有网络有所加强 在电信网络中引入IP技术以后,网络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都不能再按照互联网的相关模式进行,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支持。

原有IPv4网络所存在的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步暴露出来,在IPv4/v6综合组网技术的研究中,要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4)应考虑综合组网对用户认证和计费方式的影响 IP网络的计费和认证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的热点,这个问题在电信网络中尤为突出,目前在IPv4网络中的计费认证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解决办法,并且这些办法在实际网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IPv6技术在网络中的引入使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有时会出。

3.关于IPV6应用的论文

摘 要 文章对ipv6基本概念,ipv6的实现技术及实现ipv6的现行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校园网的ipv6实际解决方案,系统描述了ipv6在网络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配置和在ipv6在网络核心设备Cisco6513上的配置,以及ipv6在我校校园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ipv6;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 1 引言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2 ipv6实现技术概述 从ipv4到ipv6 的转换必须使ipv6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

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到ipv6 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2.1 双协议栈技术 在开展双堆栈网络时,主机同时运行两种协议,使应用一个一个地转向ipv6 进行传输。它主要用于与ipv4 和ipv6设备都进行通信的应用。

双堆栈将在Cisco Ios软件平台上使用,以支持应用和Telnet,Snmp,以及在ipv6传输上的其它协议等。2.2 隧道技术 随着ipv6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局部的ipv6 网络,但是这些ipv6网络需要通过ipv4 骨干网络相连。

将这些孤立的“ipv6 岛”相互联通必须使用隧道技术。利用隧道技术可以通过现有的运行ipv4 协议的Internet 骨干网络( 即隧道)将局部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因而是ipv4向ipv6 过渡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术。

路由器将ipv6 的数据分组封装入ipv4,ipv4 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ipv4地址。在隧道的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站点。

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修改,对其他部分没有要求,因而非常容易实现。但是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 主机与ipv6 主机的直接通信。

2.3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al Translation)通过与S||T 协议转换和传统的ipv4 下的动态地址翻译NAT 以及适当的应用层网关(ALG)相结合,实现了只安装了ipv6 的主机和只安装了ipv4机器的大部分应用的相互通信。上述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支持ipv4的互联网到支持ipv6 的互联网的转换,我们期待ipv4 和ipv6 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互相兼容。

目前,6tot4 机制便是较为流行的实现手段之一。3 我校校园网ipv6解决方案 我校共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之间通过新校区的Cisco6513和老校区Cisco6509万兆相连,Cisco6513又与边界出口Cisco6503相连。

网络拓扑图如下(图1): 针对网络从IPv4向IPv6演进过程中面临的IPv4和IPv6相互之间的通信以及如何实现IPv6网络与现有IPv4网络无缝连接等问题,所以我校在教育网上采用摘 要 文章对ipv6基本概念,ipv6的实现技术及实现ipv6的现行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校园网的ipv6实际解决方案,系统描述了ipv6在网络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配置和在ipv6在网络核心设备Cisco6513上的配置,以及ipv6在我校校园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ipv6;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1 引言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2 ipv6实现技术概述 从ipv4到ipv6 的转换必须使ipv6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到ipv6 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2.1 双协议栈技术 在开展双堆栈网络时,主机同时运行两种协议,使应用一个一个地转向ipv6 进行传输。

它主要用于与ipv4 和ipv6设备都进行通信的应用。双堆栈将在Cisco Ios软件平台上使用,以支持应用和Telnet,Snmp,以。

4.关于IPV6应用的论文

摘 要 文章对ipv6基本概念,ipv6的实现技术及实现ipv6的现行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校园网的ipv6实际解决方案,系统描述了ipv6在网络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配置和在ipv6在网络核心设备Cisco6513上的配置,以及ipv6在我校校园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ipv6;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 1 引言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2 ipv6实现技术概述 从ipv4到ipv6 的转换必须使ipv6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

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到ipv6 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2.1 双协议栈技术 在开展双堆栈网络时,主机同时运行两种协议,使应用一个一个地转向ipv6 进行传输。它主要用于与ipv4 和ipv6设备都进行通信的应用。

双堆栈将在Cisco Ios软件平台上使用,以支持应用和Telnet,Snmp,以及在ipv6传输上的其它协议等。2.2 隧道技术 随着ipv6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局部的ipv6 网络,但是这些ipv6网络需要通过ipv4 骨干网络相连。

将这些孤立的“ipv6 岛”相互联通必须使用隧道技术。利用隧道技术可以通过现有的运行ipv4 协议的Internet 骨干网络( 即隧道)将局部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因而是ipv4向ipv6 过渡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术。

路由器将ipv6 的数据分组封装入ipv4,ipv4 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ipv4地址。在隧道的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站点。

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修改,对其他部分没有要求,因而非常容易实现。但是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 主机与ipv6 主机的直接通信。

2.3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al Translation)通过与S||T 协议转换和传统的ipv4 下的动态地址翻译NAT 以及适当的应用层网关(ALG)相结合,实现了只安装了ipv6 的主机和只安装了ipv4机器的大部分应用的相互通信。上述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支持ipv4的互联网到支持ipv6 的互联网的转换,我们期待ipv4 和ipv6 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互相兼容。

目前,6tot4 机制便是较为流行的实现手段之一。3 我校校园网ipv6解决方案 我校共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之间通过新校区的Cisco6513和老校区Cisco6509万兆相连,Cisco6513又与边界出口Cisco6503相连。

网络拓扑图如下(图1): 针对网络从IPv4向IPv6演进过程中面临的IPv4和IPv6相互之间的通信以及如何实现IPv6网络与现有IPv4网络无缝连接等问题,所以我校在教育网上采用摘 要 文章对ipv6基本概念,ipv6的实现技术及实现ipv6的现行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校园网的ipv6实际解决方案,系统描述了ipv6在网络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配置和在ipv6在网络核心设备Cisco6513上的配置,以及ipv6在我校校园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ipv6;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1 引言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2 ipv6实现技术概述 从ipv4到ipv6 的转换必须使ipv6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到ipv6 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2.1 双协议栈技术 在开展双堆栈网络时,主机同时运行两种协议,使应用一个一个地转向ipv6 进行传输。

它主要用于与ipv4 和ipv6设备都进行通信的应用。双堆栈将在Cisco Ios软件平台上使用,以支持应用和Telnet,Snmp,以。

5.求IPV6论文

移动IPv6的安全性研究摘要:移动IPv6由于其移动性的特点而引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本文首先对移动IPv6做了简单介绍,然后研究了移动IPv6的安全机制,最后分析了移动IPv6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移动IPv6;安全;IPsec;AH;ESP1前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希望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实现透明、无缝的网络连接,移动IPv6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它扩大了地址空间、提高了网络性能、改善了服务质量、保证了网络安全性、实现了移动性,能够为移动用户提供永久在线服务,但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

本文研究了移动IPv6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2移动IPv6移动IPv6定义了3个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MobileNode)是指可以改变其所在位置并能使用本地地址保持其通信的IPv6节点;通信节点CN(Correspondence Node)是指与移动节点通信的节点,它要维护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本地代理HA(Home Agen)t一般是本地链路上的一台路由器,它要保存离开本地地址的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及当前的地址。

移动Ipv6的设计借鉴了移动IPv4的许多成功经验,又加入了IPv6协议的一些新的特征,与移动Ipv4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IPv6采用128位编址,巨大的地址空间使所有的终端都可以使用真实的地址进行通信。(2)MN和CN之间能直接交换数据分组,从而实现了路由优化,避免了“三角路由”问题。

(3)在移动IPv6中没有外地代理的概念,MN在离开本地链路时可以进行独立操作。(4)提供“动态本地代理地址发现”机制,使MN的移动更加有效和可靠。

(5)使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既不需要DHCP来配置IP地址,也不需要用外地链路上的代理来配置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解决了ARP的局限性。6)利用IPv6的IPsec进行安全保护,可以满足更新绑定时的大部分安全需求。

3移动IPv6的安全机制为了改善现有IPv4网络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提出了全新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即IPsec标准。移动IP工作组建议在移动IPv6中采用IPsec安全协议。

3.1 IPsec安全协议IPsec的目标是保护IP数据包安全,抵御网络攻击,它可以对IP层的数据通信提供加密/授权、实现远程企业网的无缝接入。IPsec主要包含认证报头(AH,Authentication Heade)r、封装安全净荷(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和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KE,Internet Key Exchange Secure Proto-co)l三个协议,它们可以提供数据源的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检查、机密性的保证及对IP数据包净荷的加密等安全保护。

IPsec的工作模式有两种: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传输模式是在IP层对上层的TCP或UDP的协议数据进行封装并根据具体配置提供安全保护,主要用于保护上层协议;隧道模式是在ESP关联到多台主机的网络访问实现时提供安全保护,主要用于保护整个IP数据包。

3.2认证报头AHAH是IPv6中的一个扩展头,它的格式如图1所示。 目前,AH计算认证数据的算法有MD5、SHA-1等。

3.3封装安全净荷ESPESP也是IPv6提供的一个扩展头部,它能够在网络层实现对数据包的全加密以保证信息的安全,防止来自于网络上的侦听。ESP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和认证报头AH结合起来使用。

ESP通过对数据包的加密,可以提供多种安全服务保证数据包的机密性、对数据源进行身份认证、对抗重放攻击、提供有限的业务流机密性等。ESP的主要标准是数据加密标准DES-CBC。

3.4互联网密钥交换协议IKEIKE是综合了ISAKMP、Okaley和SKEME三个协议形成的一个安全协议框架,它的功能主要是定义加密算法、密钥协商、密钥生成、密钥交换及密钥管理。4安全威胁及其应对4.1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Dos,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是移动IPv6面临的最严重的一种攻击,通过对目标主机同时发起大量的服务请求,占用网络资源,从而导致目标主机无法回复正常的服务请求。

在移动IPv6中,攻击者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达到攻击的目的:一是攻击者向服务器或主机发送大量的绑定更新数据包来占用本地代理和通信节点的资源,从而导致绑定缓存被填满发生溢出或主机忙于处理这些无用信息而不能及时处理合法用户的绑定更新请求;二是攻击主机,把Iternet上服务器的IPv6地址作为大量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发送大量的伪绑定更新消息,造成远端通信节点只能拒绝服务绑定。对Dos通常可以采用检查认证有效期、确定移动节点保持资源的可用性来防护。

4.2重放攻击和重定向攻击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s是指攻击者将一个有效的注册请求消息保存起来,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发送这个消息,从而注册一个伪造的转交地址,以达到攻击的目的。移动节点使用经过认证的注册请求消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但并不能防止重防攻击,因为攻击者能够记录即使已经被认证的绑定更新消息,当移动节点移动到一个不同的转交地址时重新发送这个消息,从而破坏移动节点的通信。

重定向攻击(Redirect Attack)s是指本该发送一个节点的数据,被重定向发送到了另一个节点。为了防止重放攻击和。

6.求IPV4与IPV6的论文

[摘 要]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多媒体的高速发展, 出现了最尖锐的问题, 就是不断增长的网络资源的巨大需求与IPv4 地址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IPV 4 地址匮乏问题。

文章介绍了IPv4 与IPv6 的地址特色、IPV 4存在的缺点及IPV 4 向IPV 6 过渡的主要技术。 [关键词] IPV 4 IPV 6 地址特色 过渡技术 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各种网络应用中最为广泛的IN TERN ET 网的应用和规模也突飞猛进, IN TER2N ET 的核心协议是TCPö IP 协议, IP 协议是网际层的主要协议, 是TCPö IP 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它有两个版本, 目前IP 协议的版本号是4 (简称为IPv4) , 发展至今已经使用了30 多年。IPv4 的地址位数为32 位, 也就是最多有2 的32 次方的电脑可以联到Internet 上。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IP 地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 在3、4 年后被耗尽。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地址问题, IPV 6 协议应运而生了, IPv6 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 IPv6 采用128 位地址长度, 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据估算IPv6 实际可分配的地址, 每平方米仍可分配1000 多个地址。这样, 在IPv6 的设计过程中, 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 同时还改善了在IPv4 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目前, 网络技术以IPV 4 为主流, 以IPV 6 为辅, 二者共存的局面。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 IPV 6 必将取代IPV 4。

如何实现呢, 首先, 我们从二者差别根源——地址入手, 再谈及二者的转换技术。 二、IPV 6 与IPV 4 的地址特色1、地址组成(1) IPV 4 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 网络号标明主机所属的物理网络的编号, 主机号标明主机在物理网络中的编号, 它有两种地址格式即: 二进制格式和十进制格式。

二进制的IP 地址分为4 个字段, 每个字段8 位共有32 位, 为了便于记忆, 每八位组用一个十进制数表示, 十进制数之间采用小数点“. ”分隔。(2) IPV 6 地址共128 位, 是Ipv4 的四倍。

它有两种地址格式: 二进制格式和十六进制格式。二进制格式的IP 地址格式为8 个字段, 每个字段由16 位, 为了便于书写, 每段用四位十六进制数字表示, 并且字段与字段之间用“: ”隔开。

在IPV 6 地址中,可以出现连续的“0”, 用“: : ”表示, 但一个地址中只能出现一次,这样对连续多组为0 的地址起到压缩的作用。另IPV 6 使用了地址前缀(FP) 概念, 用来表示该地址的前几位。

2、地址分类(1) IPV 4 地址分为A、B、C、D、E 五类。所有的IPV 4 地址都属于节点。

其中A、B、C 类地址的一般格式为类型号网络号主机号 A 类地址“类型号”占一位, 第0 位为“0”, 主要用于超大型网络。B 类地址“类型号”占二位, 第0、1 位为“10”, 主要用于大型网络。

C 类地址“类型号”占三位, 第三者0、1、2 位为“110”, 主要用于校园网和企业网。D 类地址为多播地址, 第0、1、2、3 位为“1110”, 主要用于特殊目的。

E 类地址为实验地址, 第0、1、2、3、4 位为“11110”。(2) IPV 6 地址分为: 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任播地址。

所有的IPv6 地址都是属于接口。单播地址: 只标识一个接口, 在同类地址间进行数据报的传输, 接口之间传输是1: 1 的形式。

在IPv6 中有多种单播传送地址格式, 如: 基于全局提供者的地址、基于地理位置的地址、N SA P 地址、链路本地地址节点本地地址和兼容IPv4 的主机地址等。多播地址: 标识了一组接口, 在同类地址间进行数据报的传输时, 接口之间传输是1: n 的形式, 这种形式, 被多媒体应用程序广泛采用, 它们需要一个接口到多个接口的传输。

任播地址: 也标识了一组接口, 该组接口兼有单播地址和多播地址之长, 当一个数据报发送给该地址时, 它将被传送到由该地址标识的一组接口中的最近一个。任播地址可以利用单播地址的形式, 只要在传输时被明确指明即可。

“最近接口传输”的这种方式, 对于一个时常移动和变更的网络用户来说是受益非浅。 三、IPv4 到IPv6 的过渡鉴于IPV 6 技术特色及IPV 4 目前存在的严重地址不足, 必须采取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IPv6 在IPv4 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就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以逐步演进、逐步部署、降低费用为本, 以与IPv4 地址兼容为纲。那么如何实现IPV 4 到IPV 6 的平滑过渡, 是IPv6 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目前, IETF 推出了三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双协议栈、隧道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1) 双协议栈技术双协议栈技术是使IPv6 节点与IPv4 节点相互兼容的最简洁的方式, 应用对象是装有两个协议的主机、路由器等通信节点。

这种工作方式分为: (1) IPV 6 TO IPV 6, 即IPv6 节点与IPv6节点相互通信时使用IPv6 协议栈。(2) IPV 6 TO IPV 4, 即IPV 6节点与IPv4 节点相互时相互使用IPV 4 协议。

(3) IPV 4 TOIPV 4, 即IPV 4 节点与IPv4 节点相互时相互使用IPV 4 协议。(4)DN S 方式, 即目的地址是域名, 那么通过DN S 查询的结果来判断采用IPV 4 或IPV 6 协议。

但双协议栈技术要求主机安装两套协议, 成本较高。(2) 隧道技术现在网络中的骨干网所采取的协。

7.ipv6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 谁给一个写作的目录或者大纲

摘 要:

关键词:IPv6, Qos,网络, 安全

Abstract

Keywords:IPv6, Qos, network , Security

0 引言

1、IPv6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IPv6协议的简析与优势

2.1 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

2.2 地址配置更加简单

2.3 更好的支持QoS,保障流媒体畅通

2.4 网络管理更方便,身份识别更简单

2.5 安全网络可具扩展性

3 网络建设IPv6网中所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3.1选择适合网络现状的IPv4向IPv6过渡机制

3.2 充分发挥IPv6优势,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3.3 加强网络监控管理,保障个人隐私安全

3.4 做好网络安全问题应急措施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RFC2529,RFC2401,RFC2374:Transmission of IPv6 over IPv4 Domains without Explicit Tunnels 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Dec. 2003.16 T. Narten, E. Nordmark, W. A. Simpson, and H. Soliman.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ipv6-2461bis-06.txt (work in progress), Mar. 2006.17 P. Nikander, J. Arkko, T. Aura, G. Montenegro, and E. Nordmark. Mobile IP Version 6 Route Optimization Security Design Background.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4225, Dec. 2005.18 E. Nordmark and J. Choi. DNA with Unmodified Routers: Prefix List Based Approach.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dna-cpl-02.txt (work in progress), Jan. 2006.19 S. Ortiz Jr. Internet Telephony Jumps off the Wires. IEEE Computer, 37(12), Dec. 2004.20 C. Perkins. Securing Mobile IPv6 Route Optimization Using a Static Shared Key.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ip6- precfgkbm-04.txt (work in progress), Dec. 2005.21 H. Soliman, C. Castelluccia, K. E. Malki, and L. Bellier.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 (HMIPv6).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4140, Aug. 2005.22 S. Thomson, T. Narten, and T. Jinmei.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 ipv6-rfc2462bis-08.txt (work in progress), May 2005.23 C. Vogt. Credit-Based Authorization for Concurrent IP-Address Te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ST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ummit, June 2005.24 C. Vogt, R. Bless, M. Doll, and G. Daley. Analysis of IPv6 Relocation Delays. Technical Report TM-2005-4, Institute of Telematics, Universit�t Karlsruhe (TH), Germany, Apr. 2005.25 C. Vogt and M. Doll. Efficient End-to-End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Apr. 2006.。

9.关于ipv6技术的参考文献

1 J. Arkko and C. Vogt. A Taxonomy and Analysis of Enhancements to Mobile IPv6 Route Optimization.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rtf-mobopts-ro-enhancements-07.txt (work in progress), Apr. 2006.2 M. Bernaschi, F. Cacace, G. Iannello, S. Za, and A. Pescape. Seamless Internetworking of WLANs and Cellular Networks: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Issues in a Mobile IPv6 Scenario.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2(3), June 2005.3 J. Choi, D. Shin, and W. Haddad. Fast Router Discovery with L2 Support.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dna-frd- 00.txt (work in progress), Oct. 2005.4 M. J. Christensen, K. Kimball, and F. Solensky. Considerations for IGMP and MLD Snooping Switches.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agma-snoop-12.txt (work in progress), Feb. 2005.5 G. Daley, B. Pentland, and R. Nelson. Movement Detection Optimizations in Mobile IPv6.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pt. 2003.6 F. Dupont and J.-M. Combes. Using IPsec between Mobile and Correspondent IPv6 Nodes.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ip6-cn-ipsec-02.txt (work in progress), Dec. 2005.7 A. Dutta, T. Zhang, K. Taniuchi, Y. Ohba, and H. Schulzrinne. MPA-Assisted Optimized Proactive Hand-off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Ubiquitous Systems, July 2005.8 Y.-H. Han, J. Choi, H.-J. Jang, and S. D. Park. Advance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hanmobileip-adad-01.txt (work in progress), July 2003.9 D. Johnson, C. E. Perkins, and J. Arkko.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3775, June 2004.10 J. Kempf. Detecting Network Attachment in IPv6 Networks (DNAv6).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dna-protocol-00.txt (work in progress), Feb. 2006.11 R. Koodli. Fast Handovers for Mobile IPv6.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4068, July 2005.12 N. Montavont and T. No�l. Handover Management for Mobile Nodes in IPv6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 40(8), Aug. 2002.13 N. Montavont and T. No�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Mobile IPv6 Handovers over Wireless LA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8(6), Dec. 2003.14 N. Moore. Optimistic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for IPv6.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ipv6-optimistic-dad- 07.txt (work in progress), Dec. 2005.15 N. Moore and G. Daley. Fast Address Configu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Next-Generation Internet. In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Dec. 2003.16 T. Narten, E. Nordmark, W. A. Simpson, and H. Soliman.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ipv6-2461bis-06.txt (work in progress), Mar. 2006.17 P. Nikander, J. Arkko, T. Aura, G. Montenegro, and E. Nordmark. Mobile IP Version 6 Route Optimization Security Design Background.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4225, Dec. 2005.18 E. Nordmark and J. Choi. DNA with Unmodified Routers: Prefix List Based Approach.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dna-cpl-02.txt (work in progress), Jan. 2006.19 S. Ortiz Jr. Internet Telephony Jumps off the Wires. IEEE Computer, 37(12), Dec. 2004.20 C. Perkins. Securing Mobile IPv6 Route Optimization Using a Static Shared Key.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ip6- precfgkbm-04.txt (work in progress), Dec. 2005.21 H. Soliman, C. Castelluccia, K. E. Malki, and L. Bellier.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 (HMIPv6). 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 4140, Aug. 2005.22 S. Thomson, T. Narten, and T. Jinmei.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 ipv6-rfc2462bis-08.txt (work in progress), May 2005.23 C. Vogt. Credit-Based Authorization for Concurrent IP-Address Te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ST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ummit, June 2005.24 C. Vogt, R. Bless, M. Doll, and G. Daley. Analysis of IPv6 Relocation Delays. Technical Report TM-2005-4, Institute of Telematics, Universit�t Karlsruhe (TH), Germany, Apr. 2005.25 C. Vogt and M. Doll. Efficient End-to-End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Apr. 2006.。

ipv6毕业设计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ipv6毕业设计题目

资讯

毕业设计网站论文

阅读(50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网站论文,内容包括求几个毕业论文样本的网站,供参考.,高分求VB或网站程序论文和毕业设计,马上就毕业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论文该怎么写。目前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大量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开始利用网络这种

资讯

关于信用社毕业论文

阅读(52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信用社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我要写一份关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论文,写什么题目的什么好呢?,信用社经济类毕业论文贷款方面的,能帮我写个关于某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分析的毕业论文的提纲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推荐一个

资讯

变频器在平网印花机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设计

阅读(54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变频器在平网印花机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题目,紧急需要“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研究性学习论文,1500字以上,请大,急求一篇关于变频调速或者变频器的外文文献,要论文形式的搜狗。1. PLC控制花样喷

资讯

论善意取得毕业论文

阅读(49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论善意取得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善意取得制度创新之处,善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谢谢了,急!求助翻译论文摘要<论善意取得制度研究>。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观

资讯

关于变频器的毕业论文

阅读(54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变频器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毕业论文:变频器的设计,求PLC变频器毕业论文de外语参考文献,翻译求助——变频器等方面的专业论文的摘要。黄慧敏. 通用变频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矿山机械.2004(11)曹玉泉,王主恩. 异步

资讯

毕业设计科技小论文

阅读(48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科技小论文,内容包括科技小论文可以写什么内容?,科技小论文400字,如何写科技小论文(3000字以内)?。比如;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

资讯

关于针棉织品染整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55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针棉织品染整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一篇染整毕业论文,染整技术在毛发领域的应用论文,求一篇与染织专业有关的论文,1000到2000字左右~谢谢各位大神了~。进入21世纪,绿色环保纺织品成为纺织品种的新视点,在运用千变万化

资讯

毕业论文专家评阅意见

阅读(5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专家评阅意见,内容包括论文评阅意见怎么写,大学毕业论文的评阅人评语怎么写,大学毕业论文的评阅人评语怎么写。研究生应按时认真完成学位论文并按照本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中提出的有关事项和格式撰写论文。

资讯

子空间毕业论文

阅读(47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子空间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子空间的交与和,子空间聚类文章簇集合并部分怎么写?,关于受限子空间图像识别的论文,中英文对照。最小二乘方法最早是有高斯提出的,他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天文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确定了某些行星和彗星的

资讯

广东金融学院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50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广东金融学院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感觉好难啊,谁能发我几篇范文,金融学论文,怎么写,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原发布者:zyling1208 对金融学的认识的论文金融市场交易之间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

资讯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阅读(4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有谁写过关于我国会计失真原因及对策的毕业论文,求助相关资料百,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个会计毕业论文好不好写,如果不,求《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的

资讯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百度文库

阅读(45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百度文库,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范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及范文,求毕业论文、范文也可以。毕业论文格式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

资讯

汽车轮胎的保养与维护毕业论文

阅读(55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汽车轮胎的保养与维护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汽车轮胎的日常维护毕业论文怎么写?,汽车轮胎的日常维护毕业论文怎么写?,汽车专业写一篇关于汽车轮胎的毕业论文。最初的气压轮胎是 1888年 英国的兽医 John Boyd Dunlop ,他先用橡胶

资讯

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

阅读(4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计算机专业记账本,毕业论文初稿怎么写,毕业论文如何写。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宏观论文范文和微观论文范文。凡属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

资讯

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生产经营毕业论文

阅读(54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生产经营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一篇发展新农村大学生1500字论文,急求一篇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三千字左右谢谢!,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全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