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电影方面

毕业论文设计电影(关于一篇电影蒙太奇毕业论文!不要大路边上拣的)

1.关于一篇电影蒙太奇毕业论文!不要大路边上拣的

设计素描训练的蒙太奇思维

[摘要]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后被广泛运用于电影艺术中,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影视艺术以及其它艺术领域的创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蒙太奇思维方法引入设计素描训练中,从而为设计素描教学和创作提供新观念和新方法。

[关键词] 蒙太奇 设计素描 组接 创意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将其引申到电影艺术中,是指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要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电影制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实践中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对影视艺术以及其它艺术领域的创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蒙太奇手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连续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

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这种连续蒙太奇体现为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和明暗表现的能力训练。艺术的问题首先是视觉形式的问题,是观察的问题。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实物及图片等的一对一的写生,引导学生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掌握透视规律及其作图方法,培养视觉的敏锐反应,增强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而明暗是构成完整的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基因,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都必定是在一定的光影空间里进行的。明暗表现的能力训练通过对物体明暗、质感等进行逼真描绘,锻炼学生对于明暗值变化的敏锐感受,获得明暗塑造和质感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对于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所以,借鉴影视艺术连续蒙太奇手法,通过设计素描训练,实际上有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富于技能的适应能力。

二、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并列表现和分头叙述而将其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平行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主要表现为虚构时空的构思想象能力训练。虚拟情节、时间以及环境的行为,是造型设计必须依据的一种思维训练过程。客观的空间即我们置身的空间是理性存在的三次元空间,在描绘它们时,往往受限于客观的规律,使之表现不能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构思想象时,往往面临着虚构时空的问题。所以,在设计素描训练中,我们经常通过改变视觉常性,利用视觉和心觉来统观事物,统观素描本身的发展过程,从物体和素描实际的暗示中捕捉新颖而充实的意象。比如在训练中,当我们把老人头像的面部以虚构时空的手法描绘为一片干裂的土地时,我们从中就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老人的沧桑、质朴、辛劳。由此,两幅独立的、从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画面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巧妙的结合为一体,唤起单独的一幅画面所没有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收到了1+1>2的效果。再如,当我们以自行车为素材进行设计素描命题训练时,在面对实物写生的同时,把它的车轮想象成古代的木构造车轮,从而使拙扑与精密、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一体,传达出比“车”本身更为深刻内涵。所以,设计素描训练的平行蒙太奇思维通过画面的组接,从而产生出了比单独一个画面更多更好的表达效果,即1+1>2。

三、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是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

隐喻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主要表现为意象造型训练。所谓“意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即“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概括起来,“意象”一词表达的是设计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设计素描意象造型训练是创作者客观分析能力和主观感知能力的完美结合。在创作中,通过客观的写实性与主观的抽象性的结合,准确、深入地表达创作者对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和空间的理解、发现,使作品更加情趣化、意境化、深刻化,所以隐喻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其主要特点实际上可概括为:随象写意、形随神变、以形达意。例如:在设计素描创作中,创作者将一位少女的面庞描绘在苹果的“形体”之中,苹果此时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苹果,少女的面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面部,因为此时水果与人物之间拥有了共同的特点:光滑鲜嫩。这个共同的特点使这幅画拥有了象征性的意义,从而变得更为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创作者又在苹果上描绘了一只忙于采撷的小蜜蜂更增添了想象的意趣和空间表达的气氛和魅力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电影方面,适合写毕业论文的电影,适合写英语毕业论文的电影

2.毕业论文写微电影的研究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

《世界电影》杂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系该书的第13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总第52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毕业论文,设计,电影

3.请高手分析一下,英语毕业论文切入点:《革命之路》文学作品的电影

我想把2篇很好的读后感转过来 真的是一篇极好的作品 彭可专栏:从幻象到现实的毁灭 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哈姆莱特》 这部2008年的电影,我在2009年的开头看到它,我确定,这是2009年伊始最为触动我的一部电影,一部让人思索真实生命状态的电影,也同样真实得近乎残忍,现实得近乎黑色。 门德斯在拍完暴力黑帮的《毁灭之路》与中东版的全金属外壳《锅盖头》之后再度回到了他擅长的题材上来,看这部《革命之路》让我回想起了经典的《美国美人》,依旧是美国郊区的平民生活,依旧有一种找不到出口的疯狂,依旧还是尘埃落定后的心有余悸,门德斯的这两部电影,看的时候会很揪心,看完之后,就如同一把钝刀插入心脏,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而现实与理想,苦难与伤痛去是确定存在的,并且我们都有所谓。

影片将故事设定在1955年的美国,一个尚未那般风起云涌的年代,性解放、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摇滚乐、迷幻药这些激荡人心的字眼与风潮都还在襁褓中尚未蔓延开来,片名《革命之路》一面是指电影发生的地点,一条叫革命路的街道,另一层含义明显就是指的Frank与April一家决定搬去巴黎生活的决定,一次生活地点的改变就是一个家庭的革命,可见我们有多么害怕生活的变动,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迁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社会的革命往往首先开始于一个个家庭的革命,而革命总需要的一个理由,否则所有的疯狂就失去了寄托,这个世界是需要我们去阐释的,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你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打开一扇什么样的窗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眼看一对夫妻是如何从革命的战友到互相博弈的敌人。 这场革命的理由是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对话中说出的,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福柯都告诉我们,真理其实是掌握在疯人的手中的,疯狂或许才是思想的真正渊薮,在Frank与April还是一对盟友的时候,疯人John问:你们两人去巴黎要逃避什么呢?Frank说是为了逃避这里无望的空虚,疯人马上一针见血的指出:“很多人都空虚,但要意识到这点,需要十足的勇气。”

一个疯狂的人成了最理性的人,这疯狂与理性之间的界限又在哪呢?April说:“如果疯狂意味着过有意义的生活,那我宁愿我们都疯了。”革命的理由就是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逃避无望的空虚,而这理想家园未必就是巴黎,巴黎只是一个填充物,一个可以置换的选项,只要能离开现在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家庭简单的革命也同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革命。

其实故事从一开始就已经宣告这一对夫妻的生活注定要以失败告终,故事开头April就是一个失败者,作为一出舞台剧的女演员,她的表演并没有获得成功,观众反映很冷淡,而她对这一切似乎也无能为力,拒绝丈夫的安慰,只想自己一个人安静,却也找不到一个发泄的出口,她是一个满心思艺术梦想却缺乏艺术天分的人,她的基因里却流淌着对于平庸生活的无法容忍。Frank也是个长期生活在公司底层的小职员,偶尔有些脾气暴躁,但早已对升职不抱希望了,在实在乏味无聊的生活中突围而出的方式就是与公司的女职员发生关系以寻求安慰。

我们甚至不知道将同情的天平往哪边移,每一个人都是无望空虚家庭里的受难者,April不是一个一直只会沉醉于浪漫幻想中的包法利夫人,Frank也不是懦弱无能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小男人,相反直到最后他都是一个想极力挽救这个家庭的行动者,他们都是行动者,只我们分不清究竟是谁的行动将这一切推向了毁灭。事实上Frank从一开始就并不那么想去巴黎,他只是对自己缺乏信心了,一旦他获得在原先工作中重振雄风的机会,他身上的保守因子立刻占据了他。

孩子是理由吗?钱是理由吗?精神病患者John说的真是精彩:“有一点我感到很高兴,我庆幸我不是你肚子里的那个孩子。”谁都不愿成为一个谎言的替罪羔羊,一个牺牲品。

在影片结尾John父亲在老婆絮絮叨叨的废话中慢慢把助听器的音量关到无声,有人说这表明了一种语言交流的无用性与不可靠性。而我认为这导演在结尾告诉我们事实上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场革命之路,只是有的人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的平庸与无聊,那个老人关掉音量,可以阻隔老婆无聊的废话,将自己投入彻底的宁静中去。

生活的确平庸乏味,但我们可以眼不见为净,耳不闻为静,或许这是另一种方式的革命之路吧,或者叫改良。 我想,假如到了风起云涌的60年代与70年代,Frank与April或许就成了另一对“邦尼与克莱德”。

这个家庭的革命之路或许就是接下来波诡云谲大时代的序曲。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艾略特的《荒原》,我想是因为女主角的名字也是April,“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梦想与现实 文 / 娈馨 莱昂饰演的弗兰克有时候心安理得地活在自己厌倦的世俗,有时候内心膨胀无比却又无可奈何,他的每一个眼神似乎都抵得住千言万语。

在爱波的梦想面前,弗兰克的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不已。 每个人都有梦想,最初的,心。

4.毕业论文 适应现代传媒格局,以多种方式观赏电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尤其是电脑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娱乐媒体,如激光影碟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等,这些与电视、录像机等早些年出现的娱乐传播媒体一起形成了现代新型的娱乐传媒格局。在这种新的传媒格局中电影的传播方式被大大拓展,电影不仅在电影院里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机、电脑里播放,拷贝、磁带、激光影碟并存。这样就大大地改变了观众观赏电影的方式,观赏可以是影院黑箱式的、也可以是家庭开放式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互动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的。重要的是除影院之外的多种观影形式并没有削减电影观众的数量,而是在更大范围中增加了电影观众的数量。按前两年电影市场的测算,投资250万左右的电影一般会收回成本,而制作成本只占票房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般影片的票房收入在800万——900万元左右。如果一张电影票价最低按10元计算,一部电影的影院观众也不可能超过100万人次。但电影仅按在电影频道一家播放算,一般每部影片都在晚上黄金时间首播一次,平均收视率为2%左右,一个百分点的观众就在1200万人次左右,两个百分点的观众就达到近250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影院电影观众几十倍,何况一部电影在电影频道播放何止一、两次。当然这里还隐藏一个观众数量提高和经济效益是否成正比例增长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新兴娱乐媒体的出现、传播方式的丰富、观众观赏方式的多样化,使我们发现传统的电影格局被不可逆转地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及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电影不仅像好莱坞那样为我们制造各种视听奇观,电影也在以另一种近距离的方式走向我们,融入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

拓展电影制作材料,挖掘生活新的质感。

35毫米胶片是电影一百多年来不变的制作材料,由于它为电影带来的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使得艺术家对它的崇拜也达到了不容替代的地步。毕业论文网,电影频道用磁带拍摄电视电影开辟了电影制作材料的新途径,同时四年前的这一抉择是中国现实物质经济条件的必然。经过四年实践,现在看来这一抉择对未知的新工艺材料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作者的努力开掘,磁带的画面效果已非常接近胶片的画面质量,并使电影这一百年视听艺术更适应当今多元的市场和观众多种的观赏方式。电视电影四年来的创作对这点在两方面做出了探索:

一个方面通过对电子摄像机技术和磁带表现力的不断开发,也能达到胶片的光影效果和电影的艺术品位。青年导演郑大圣的两部用磁带拍摄的电视电影就体现了这种有益的尝试。一部是1999年用模拟磁带拍摄的《阿桃》中可看出对自然光效表现的程度。影片画面把湘西大山中的优美、宁静的自然风景和光效表现得十分真切、和谐,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自然中光影形成的质感,无论在表现景色还是表现人物上,几近达到胶片的自然光效。影片被上海国际电视节的国际评委们评为白玉兰特别奖。另一部《王勃之死》是用数字磁带拍摄的,可以看出对画面影调装饰性表现所达到的程度。由于这是一部古装片而且描写的是唐初的一位诗人,因此导演十分讲究画面和影调的装饰性。导演和摄影充分挖掘数字摄像机的潜力,如巧妙地加上滤色镜等,再加上灯光的细腻布置,使得画面古韵悠远、意味无穷。其中一些画面许多观众乃至专家都以为是电脑制作出来的,其实是摄像机加灯光拍摄的。这部影片被电影金鸡奖和电视电影百合奖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比电影拍得还好,当之无愧地获得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百合奖一等奖。数字摄像机及磁带的潜能还在不断地被挖掘,目前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磁带及电视的出现,又给电视电影带来更完美的制作,在技术上、在画面光效上,一般观众用肉眼已区分不出胶片和磁带的不同。

另方面,电子摄像机可以更灵活、更多角度地表现生活本身的质感。艺术家对生活本身的探求是没有穷尽的,对生活空间的表现也不会停止在某些层面上,器材的改变有助于人们想像力的开发。摄像机的轻便简易使创作者有可能打开生活的另一层空间,另一番情景。从某种角度说是更真实地表现生活的质感。国外一些电影节甚至是A级的电影节也有一些电影是用DV摄像机拍摄然后转为35毫米胶片电影的。

毕业论文设计电影

大学毕业论文电影

1.大学电影毕业论文要怎么写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

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

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2.5cm,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

“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

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

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

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

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

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

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1.1 1.1.1 1.1.1.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

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

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

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

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10、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

11、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目录(规范格式见附文)。 12、附录。

13、实验数据表、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 (三)封底。

附: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

其格式为: 1、专著 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

2.毕业论文想写从从电影阿甘正传解析美国文化,这个文献综述要怎么写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摘 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 《阿甘正传》 美国梦 乐观主义 20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 (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 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布巴在越战中丧生,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

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不过,钱并不是阿甘所看重的东西。

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马,可珍妮有自己的梦想,不愿平淡地度过一生…… 二、《阿甘正传》的主题 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围绕着愚人文化这一背景,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

阿甘自幼腿部残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镇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两位女性关心、爱护他: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母爱,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在母亲心目中,阿甘不是负担,而是上天对她的馈赠,她倾尽全力抚养阿甘,总有办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尝到什么样的味道”,“笨有笨的作为(傻人有傻福)”,并且为了能够为他争取于正常儿童同样的生活学习机会,她甚至答应陪校长睡觉。

《阿甘正传》表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其中被导演反复强调的就是对生活永不放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关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到1982年的社会史,非常值得一看。

阿甘智商虽低,但他心地单纯,信念坚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运动、战场、商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历程中穿插着美国战后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猫王、披头士乐队、种族问题、越战与反战、水门事件、乒乓外交等等。

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镜一样折射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和“乐观主义” 从《阿甘正传》中我们能够想到人们追逐已久的美国梦以及乐观主义。

美国梦是上个世纪的神话,是许多欧洲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来到美国的目标。美国地广人稀,到处都充满着爆富的机会。

今天,美国梦依然存在,大量亚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国看成是实现梦想的摇篮。那到底什么是美国梦呢?虽然已有些许变化,但却有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或成为富人,或成为体育英雄,或成为著名演员,或有参观白宫和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机会 ,或通过勤奋刻苦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

怎样来实现这些梦想呢?人们需要做什么呢?人们应该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吗?谁能回答这些问题?看过《阿甘正传》后你就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事,他很富有,参观过白宫,还是一个体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告诉人们,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极低。

他就是阿甘。美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国家,这也决定了美国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价值观。

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为了表达对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越南战争的不满和反叛,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迷惘与困惑.选择的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带来的幻游和。

3.求电影方面论文

《集结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片更多地探讨的是《父辈的旗帜》中战士走向和平之后如何适应和平生活的问题,在这部美国影片中,它强调了士兵走出战场之后,应该融合进平凡的人生,但是,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依然沉浸在战争状态,意图用战争的特殊状况来指责和平年代对于他们献身的忽略,借此来凸现一个士兵的悲剧命运。

而在美片中,如《兄弟连》、《父辈的旗帜》中,展现了士兵们会忘记战争,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兄弟连》中有重点一章,表现了士兵们在释放战场对于灵魂的恶的异化之后,重新回归到和平生活。而我们中国电影,却远没有这样泰然地对待战争,影片中的谷子地追求一种名份,一种面子,并且以一种庄严的态度表现出来,甚至他可以用死人的名义压着矿山建设,都反映了一种中国电影在理念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在电影恰恰回避了对战争原因的说明,而他所学习的《拯救大兵瑞恩》与《兄弟连》中都没有忘记肯定了美军士兵参与的战争是正义的,应当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美军拯救法国小女孩的戏,变相地说明了美军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是为了拯救当地人民的,他们连小女孩都要拯救,何况那些本土的当地人?而在《兄弟连》专门用一集表现了纳粹的集中营,用以说明美军为什么而战。

而在《集结号》中,没有任何对士兵们参与战争动机的解释,他们服从的只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他们自愿地献身于那一场战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电影却日益惧怕去肯定一场战争的正义性质,以及获得士兵的参与的认同。

这样的模糊了战争动机的电影本体,注定是无法让人对士兵的行动产生认同与赞许。这不能不说影片在基调设置上因噎废食走向反面的失误之一。

因此,整个电影与它所模仿的视觉影像的母本《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虽然有着表象上的近似,但在本质上,影片的后半段的大段冗长的文戏,却是独特的中国题材里特有的由“命令”决定的荒诞。生命的不自由的潜台词,在这一段里得到了隐形的再次发作。

现在冯小刚移用了美式特技(虽然这种特技是由韩国人倒腾出来的),套在了旧有的中国电影的惯性的思维模式上,自然产生如我们前面所云的水土不服现象。影片的前后部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节奏与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前面的镜头,是对好莱坞摇移镜头的学舌,下面的部分,才真正是冯小刚语言类电影特有的叙事风格。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大段冗长的静止的镜头,再也不见了前面的快速剪切的强悍风格。冯小刚处理文戏镜头时,是不注重镜头的切换的,他基本就是采取让镜头架在那里,让人物在那里侃侃而谈。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语言而不注重镜头的冯小刚。比如,谷子地与二斗在医院里的那一段镜头,只见两个人坐在长椅上,完成了全部的对话,使人想到在《手机》中葛优洗脚的那一场戏,冯导也是采取这种毫无作为的冗长镜头来一笔带过的。

可以说,影片的后半段的冗长乏味,显示出冯小刚在处理文戏镜头里,一旦没有了葛优式的幽默的口吻,他的那些文戏便“淡出一个鸟来”。冯小刚在处理文戏时,还不自觉地保留着葛优那种缓慢的沉吟腔,就是在前半段的战争镜头中,冯小刚一旦表现人物对话的镜头时,也是让人物板着一个表现,用葛优的腔调意味深长地讲话,与当时的战争气氛严重不匹配。

可以说,《集结号》的后半段是完全的冯式镜头,而战争场面上,我们看到冯小刚缺乏操纵动作镜头的能力,很多镜头都可以看出冯的视角混乱,镜头杂乱无章。我们回头看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战事镜头,会发现电影很注重视角的统一,摇晃的镜头,一直是以美国大兵的视角展开的,一直没有发现敌方德军的主观镜头,这给影片增添了许多主观的强烈的视效。

但是,冯小刚在《集结号》的战事处理中,我们看到他在镜头上是混乱不堪的。在国民党冲锋的一场战争场面上,冯小刚在表现九连战士进入战壕后,突然迫不及待地用一个镜头放在了国民党军的后边,换成了国军的视角。

国军冲锋的镜头,冯导让镜头平行地放在国军队列的左边,这个视角在真实战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电影的客观的视角。而这个客观的视角,冯导也让它摇摇晃晃,而在“拯救瑞恩”一片中,摇晃的镜头,是在表现美军的主观的镜头时才会出现的。

可见,冯导滥用了摇晃镜头,甚至把客观的镜头,也莫名其妙地采取了这种方式,可以说违背了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只能说冯导在学舌时,他的习惯于语言类电影的拍摄手法,无法给他的电影以支撑。实际上,冯小刚是从电视剧走上银幕的,没有经过电影拍摄的专业训练,他是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不是值得一赞的,但是从电影镜头的叙事统一的高要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电影更苛求一些。

下面的混乱,观众完全被美式或韩式的天崩地裂的爆炸场面给弄得七荤八素,但画面的内在的对应关系却相当的混乱,镜头在共、国双方的士兵们之间杂乱地切换着,时而全景,时而特写,或是共军,又是国军,有时候他们还以同一方向。

4.寻一部电影名

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被带进了现代生活:雪梨·怀特是一个像男孩般顽皮活泼的女孩,这可能跟她妈妈去世的早,和爸爸一起生活有关。刚刚高中毕业的雪梨即将进入大学迎接全新的生活,为了更能贴近妈妈曾经有过的生活,雪梨决定离开宁静的家乡小镇和爸爸,去佛罗里达州的南太平洋大学念书,并参加那里的女生联谊会,寻找和妈妈有关的一切足迹和记忆。

然而,雪梨却发现这里所谓的姐妹会和她想得完全不一样,极度排外,而且还由一个名叫雷切尔的女生掌控着--她就是邪恶女巫在现代大学里的模样,虽然她没有魔镜,却懂得用网络搜索谁才是大学里最受欢迎的女孩……雪梨悲哀地发现,姐妹会比它被吹棒时的样子差得太多了,由于实在没办法融入到这种独断专横的新鲜生活,雪梨决定退出姐妹会,从那里的宿舍搬回到普通的学校宿舍里。然而,让雪梨想象不到的是,她却在这里、在七个同样被排斥的男孩中间找到了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包括忧郁自闭的莱尼和有才华的泰伦斯在内的这七个男孩,从没想到像雪梨这样应该出现在受欢迎的姐妹会的女孩,竟然也愿意和他们这群“蠢蛋”交朋友。

在一个受到雪梨那特殊的魅力吸引的兄弟会成员泰勒·普林斯的帮助下,雪梨和这七个她刚刚结识的伙伴正式向学生会下了战书,抵制所有不合理的制度。雪梨从身边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下手,团结大多数力量,与那些人数不多却占统治地位的姐妹会--主要是雷切尔战斗。雪梨掀起了一场轰动的校园革命,对姐妹会的系统进行了大肆的改革,让它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服务……规则一旦被改变,就永远都变不回来了。

电影名字叫大学新生

去看看吧

5.有没有合适的欧美喜剧电影适合写中外文化差异的大论文的电影

大腕

美国大腕导演泰勒在北京拍摄电影,能讲流利中文的露茜私人助理随行。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被露茜请来成为泰勒的私人摄像师,负责给泰勒拍摄工作、生活的纪录片,并时刻与剧组同行,直至影片拍摄结束。在不断的接触,泰勒和尤优成了一对忘年交。一次,尤优陪泰勒去寺院拜佛回来,二人途中相谈甚欢,尤优告诉泰勒,中国高龄老人去世通常被称为“喜丧”,葬礼会搞得非常热闹。泰勒听了非常兴奋,说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有一个喜剧的葬礼,并且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告诉尤优说,将自己的葬礼授权给尤优,尤优欣然答应。但没想到几天后,泰勒因心脏病发作,竟然真的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嘱咐尤优为他办一场喜剧的葬礼,并且告诉露茜不要让好莱坞的人插手此事。尤优为完成泰勒的心愿,找到开演出公司、自称组织过多次大型演唱会的老同学路易王帮忙,路易王闻听此事,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一场闹剧上演了

大学毕业论文电影

越南电影毕业论文

1.《河内河内》电影赏析论文1000字

苏苏在姥姥病重之际偶然发现了姥姥昔日的笔记本。

为解其中的疑惑,她独自一人前往越南。在边境小镇,苏苏与越南青年阿民不期而遇。

于是一番算计、一番冲突、一番误会像团团迷雾扑塑而来。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磨难,善良、理解、宽容、沟通了苏苏与阿仲等人的心灵。

在众多越南同胞的帮助下,苏苏终于得知了姥姥年轻时在河内开中药馆“无香堂”时与越南青年阿山的一段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更为震撼的是在这动人的的爱情故事背后勾连出一位越南老人为了对友人与中国人的承诺苦苦守候了“无香堂”几十年的惊人之举。老人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中越两国人民。

2.《河内河内》电影赏析论文1000字

苏苏在姥姥病重之际偶然发现了姥姥昔日的笔记本。

为解其中的疑惑,她独自一人前往越南。在边境小镇,苏苏与越南青年阿民不期而遇。

于是一番算计、一番冲突、一番误会像团团迷雾扑塑而来。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磨难,善良、理解、宽容、沟通了苏苏与阿仲等人的心灵。

在众多越南同胞的帮助下,苏苏终于得知了姥姥年轻时在河内开中药馆“无香堂”时与越南青年阿山的一段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更为震撼的是在这动人的的爱情故事背后勾连出一位越南老人为了对友人与中国人的承诺苦苦守候了“无香堂”几十年的惊人之举。老人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中越两国人民。

3.越南电影的发展

越南的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在抗法胜利后得到发展。1983年全越南约有1220个国营放映单位,其中有298座电影院。

越南电影资料馆成立于1979年。越南电影学校创办于1959年,1979年与戏剧学校、舞蹈学校合并为越南电影戏剧学院,设有编剧、导演、摄影、表演等系,学制4~5年。

越南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69年。全国性的电影刊物《电影》(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9月。1970年首次举办越南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电影节设金荷花奖、银荷花奖。

4.毕业论文想写从从电影阿甘正传解析美国文化,这个文献综述要怎么写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摘 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 《阿甘正传》 美国梦 乐观主义 20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 (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 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布巴在越战中丧生,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

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不过,钱并不是阿甘所看重的东西。

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马,可珍妮有自己的梦想,不愿平淡地度过一生…… 二、《阿甘正传》的主题 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围绕着愚人文化这一背景,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

阿甘自幼腿部残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镇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两位女性关心、爱护他: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母爱,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在母亲心目中,阿甘不是负担,而是上天对她的馈赠,她倾尽全力抚养阿甘,总有办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尝到什么样的味道”,“笨有笨的作为(傻人有傻福)”,并且为了能够为他争取于正常儿童同样的生活学习机会,她甚至答应陪校长睡觉。

《阿甘正传》表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其中被导演反复强调的就是对生活永不放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关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到1982年的社会史,非常值得一看。

阿甘智商虽低,但他心地单纯,信念坚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运动、战场、商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历程中穿插着美国战后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猫王、披头士乐队、种族问题、越战与反战、水门事件、乒乓外交等等。

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镜一样折射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和“乐观主义” 从《阿甘正传》中我们能够想到人们追逐已久的美国梦以及乐观主义。

美国梦是上个世纪的神话,是许多欧洲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来到美国的目标。美国地广人稀,到处都充满着爆富的机会。

今天,美国梦依然存在,大量亚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国看成是实现梦想的摇篮。那到底什么是美国梦呢?虽然已有些许变化,但却有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或成为富人,或成为体育英雄,或成为著名演员,或有参观白宫和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机会 ,或通过勤奋刻苦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

怎样来实现这些梦想呢?人们需要做什么呢?人们应该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吗?谁能回答这些问题?看过《阿甘正传》后你就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事,他很富有,参观过白宫,还是一个体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告诉人们,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极低。

他就是阿甘。美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国家,这也决定了美国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价值观。

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为了表达对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越南战争的不满和反叛,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迷惘与困惑.选择的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带来的幻游和。

5.越南旅游的发展 论文

政府规制下规范大陆游客赴越南旅游市场的研究摘 要:越南是中国大陆游客的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高速增长的赴越旅游客流,为原本就备受关注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考验。

作为市场干预的主体,政府规制对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陆居民赴越南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规制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整顿得以实现,但相关规制仍有待优化。

加强对市场干预主体的监管、完善立法以及密切与目的地政府合作,是规范大陆赴越南旅游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政府规制;越南;旅游市场;规范 从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放中越边境旅游业务开始,除个别年份,中国大陆居民前往越南旅游的人次呈逐年递增之势。

1996年,中国大陆地区以年入境37136万人次取代中国台湾地区成为越南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地。此后,大陆游客数量在越南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图1)。

2008年,受全球经济衰退及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南全年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仅增长0106%。在此情况下,中国大陆入境越南游客仍实现了1311%的增长率,全年赴越南旅游人次达到65万人次。

长期以来,受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影响,大陆居民出境旅游一直受到种种限制,使得出境旅游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积累了强大的消费动能[1](P66)。但伴随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出境旅游政策的放宽,以及居民闲暇时间增加、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出境旅游进入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

高速增长的赴越旅游客流为原本就备受关注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适带来了新的考验。一方面,大陆居民的赴越旅游需求应该得到合理引导;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赴越南旅游的大陆居民权益,相关出境旅游经营企业的行为也需要予以规范。

面对庞大的赴越旅游市场,如何实现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双赢,值得深入探讨。一、政府规制及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实践所谓政府规制,是指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Daniel F·Spulber)。

政府规制的执行主体是政府,被规制的客体是企业及消费者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而不是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政府规制理论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演进的结果,是在市场失灵,竞争引起生产、资本集中而导致垄断的出现,以及存在外部性等情况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规制是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现实中,政府规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校正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作用。

但是,其在校正、克服市场失灵的同时,又产生了政府规制失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予以阐释。

谢地(2003)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2](P23-24)胡税根(2004)等不仅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制失灵产生的一般性原因,还对转型期政治、经 济、社会体制相联系的特殊原因做了分析。

[3](P117)可以说,政府规制失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克服市场失灵时引起的另一种缺陷。[2](P20)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制仍然是一种并不过时的、用以矫正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

[2](P27)对于出境旅游,政府规制为推动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这种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维护市场秩序,有效节约出境游客和旅行社等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第二,规范出境旅游经营企业的行为,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第三,校正市场配置资源缺陷,弥补由于出境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第四,通过对相关非经济领域(如环境、健康等)进行干预,间接提升社会福利。

二、赴越南旅游市场的政府规制越南北部与中国接壤,旅游资源丰富,有5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身的资源优势加上政府高度重视,极大促进了越南旅游业的发展。

除1996年、1998年和2003年外,入境旅游接待量从1990年一直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中国大陆居民赴越南旅游最早主要是以边境旅游的方式展开。

中越边境旅游包含了“一日游”和“多日游”两种形式,前者指中国公民在与越南接壤省份边境地区的旅游;后者是指向越南内地延伸的旅游。其中一日游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出境通行证,多日游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到1999年,与越南接壤的云南、广西两省区边境一级、二级口岸基本都开放了边境旅游业务。之后中国政府与越南政府间签署了一系列旅游协议(表1),特别是2000年中国公民持护照到越南旅游的备忘录的签订,为大陆居民赴越南旅游基本铺平了道路。

大陆居民赴越南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规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整顿得以实现。但中国边境旅游和出国旅游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使赴越南旅游市场的发展,既受到面向全国通行的出境规制的制约,同时还表现出一些特殊之处,即地方政府在组织边境旅游方面对于游客、旅行社和出境旅行秩序的特别要求。

例如在规制主体上,呈现出中央、部门和地方等几级规制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为中央级,负责颁行全国性法规;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等部门负责相关政策、措。

6.求电影方面论文

《集结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片更多地探讨的是《父辈的旗帜》中战士走向和平之后如何适应和平生活的问题,在这部美国影片中,它强调了士兵走出战场之后,应该融合进平凡的人生,但是,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依然沉浸在战争状态,意图用战争的特殊状况来指责和平年代对于他们献身的忽略,借此来凸现一个士兵的悲剧命运。

而在美片中,如《兄弟连》、《父辈的旗帜》中,展现了士兵们会忘记战争,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兄弟连》中有重点一章,表现了士兵们在释放战场对于灵魂的恶的异化之后,重新回归到和平生活。而我们中国电影,却远没有这样泰然地对待战争,影片中的谷子地追求一种名份,一种面子,并且以一种庄严的态度表现出来,甚至他可以用死人的名义压着矿山建设,都反映了一种中国电影在理念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在电影恰恰回避了对战争原因的说明,而他所学习的《拯救大兵瑞恩》与《兄弟连》中都没有忘记肯定了美军士兵参与的战争是正义的,应当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美军拯救法国小女孩的戏,变相地说明了美军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是为了拯救当地人民的,他们连小女孩都要拯救,何况那些本土的当地人?而在《兄弟连》专门用一集表现了纳粹的集中营,用以说明美军为什么而战。

而在《集结号》中,没有任何对士兵们参与战争动机的解释,他们服从的只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他们自愿地献身于那一场战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电影却日益惧怕去肯定一场战争的正义性质,以及获得士兵的参与的认同。

这样的模糊了战争动机的电影本体,注定是无法让人对士兵的行动产生认同与赞许。这不能不说影片在基调设置上因噎废食走向反面的失误之一。

因此,整个电影与它所模仿的视觉影像的母本《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虽然有着表象上的近似,但在本质上,影片的后半段的大段冗长的文戏,却是独特的中国题材里特有的由“命令”决定的荒诞。生命的不自由的潜台词,在这一段里得到了隐形的再次发作。

现在冯小刚移用了美式特技(虽然这种特技是由韩国人倒腾出来的),套在了旧有的中国电影的惯性的思维模式上,自然产生如我们前面所云的水土不服现象。影片的前后部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节奏与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前面的镜头,是对好莱坞摇移镜头的学舌,下面的部分,才真正是冯小刚语言类电影特有的叙事风格。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大段冗长的静止的镜头,再也不见了前面的快速剪切的强悍风格。冯小刚处理文戏镜头时,是不注重镜头的切换的,他基本就是采取让镜头架在那里,让人物在那里侃侃而谈。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语言而不注重镜头的冯小刚。比如,谷子地与二斗在医院里的那一段镜头,只见两个人坐在长椅上,完成了全部的对话,使人想到在《手机》中葛优洗脚的那一场戏,冯导也是采取这种毫无作为的冗长镜头来一笔带过的。

可以说,影片的后半段的冗长乏味,显示出冯小刚在处理文戏镜头里,一旦没有了葛优式的幽默的口吻,他的那些文戏便“淡出一个鸟来”。冯小刚在处理文戏时,还不自觉地保留着葛优那种缓慢的沉吟腔,就是在前半段的战争镜头中,冯小刚一旦表现人物对话的镜头时,也是让人物板着一个表现,用葛优的腔调意味深长地讲话,与当时的战争气氛严重不匹配。

可以说,《集结号》的后半段是完全的冯式镜头,而战争场面上,我们看到冯小刚缺乏操纵动作镜头的能力,很多镜头都可以看出冯的视角混乱,镜头杂乱无章。我们回头看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战事镜头,会发现电影很注重视角的统一,摇晃的镜头,一直是以美国大兵的视角展开的,一直没有发现敌方德军的主观镜头,这给影片增添了许多主观的强烈的视效。

但是,冯小刚在《集结号》的战事处理中,我们看到他在镜头上是混乱不堪的。在国民党冲锋的一场战争场面上,冯小刚在表现九连战士进入战壕后,突然迫不及待地用一个镜头放在了国民党军的后边,换成了国军的视角。

国军冲锋的镜头,冯导让镜头平行地放在国军队列的左边,这个视角在真实战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电影的客观的视角。而这个客观的视角,冯导也让它摇摇晃晃,而在“拯救瑞恩”一片中,摇晃的镜头,是在表现美军的主观的镜头时才会出现的。

可见,冯导滥用了摇晃镜头,甚至把客观的镜头,也莫名其妙地采取了这种方式,可以说违背了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只能说冯导在学舌时,他的习惯于语言类电影的拍摄手法,无法给他的电影以支撑。实际上,冯小刚是从电视剧走上银幕的,没有经过电影拍摄的专业训练,他是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不是值得一赞的,但是从电影镜头的叙事统一的高要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电影更苛求一些。

下面的混乱,观众完全被美式或韩式的天崩地裂的爆炸场面给弄得七荤八素,但画面的内在的对应关系却相当的混乱,镜头在共、国双方的士兵们之间杂乱地切换着,时而全景,时而特写,或是共军,又是国军,有时候他们还以同一方向。

7.英语毕业论文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Leon(此文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影评) The Meaning of Life—Hope The Professional Leon which is directed by Luc Besson is an attractive and affecting movie. It is a story about a professional killer and a 14-year-old girl. In my opinion, this film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hope in people's lives. Life is a magic thing. It is like a thick forest and when we walk through it, we need hope to lead us. Hope can change one's mind. Hope can change one's life.The first reason is the change between the setting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film began with the oppressive cityscapes: roads, streets, alleys and then the screen turned dark. They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Noir. Besides, the protagonist Leon appeared from a black shot which is a special close-up.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shot are fighting in some rooms. The whole beginning leads to a mood of cold and oppression. However, at the end of the film is a scene of orphanage. The sunshine illuminated the trees and the grass. The scene is bright and warm. Then the shot got far and far. This showed that life was going on and the sunshine brought us hope to live. The world turned peace again, and the mood turned soft and cozy. Therefore, the change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showed the dark had gone and everyone got their hope. In this film, there is a symbol of hope-Leon's evergreen. It ran through the whole film. The protagonist Leon, at fist, was a typical killer who was skillful and cold. The evergreen for him is the hope of life. It meant Leon's valuable memory-the girl he loved. Everyday he cleaned the leaves of the evergreen carefully. He thought the evergreen was quiet and happy, so he took care of it as his most valuable thing. Actually, he lived in his memory and what he must protect is the hope-evergreen. For Leon, there was no meaning of the reality until he met the girl –Mathilda. When the girl implored Leon to open the door, he hesitated. Yes, of course. It was because everything would change since he opened the door. Actually, Leon was a simple, kind and attentive man who was not good at express himself. We can know that from watching old movie and ironing clothes. After accepting the girl, Leon chose the responsibility in his heart. His life changed because his hope changed. His living purpose was to protect the girl and revenge on Stan. Furthermore, his good-side was stimulated by the girl's love. They were interdependent 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I fact, Leon was not a killer any more since he met Mathilda. He was a real man. Another hope is reflected by Mathilda's attitude of life. Mathilda's family was inharmonious. She couldn't feel love in this family, so she became unyielding and mature at an early age. She hated her relatives except her little brother. If she didn't met Leon, her life would be out of imagination. When Leon opened the door, a light shone on Mathilda. This light of life is a symbol of change. Since she lived with Leon, she felt care from Leon, and she fell in love with him. She wanted to be with him forever. The hope of her life is Leon. She took care of their“home”and took care of him. When Leon ordered her go, she was in agony. She knew that she wouldn't see him again. She was afraid that the hope of life would disappear. At last, she planted the evergreen near the orphanage, and the evergreen became her hope. She got a new view of this world, and she would cherish the memory of Leon who saved her life and soul. This story is a fairy tale of killer. The killer managed to protect his hope as the expanse of his life, whereas he died in comfort. Maybe, there is another dark world concealed near us. However, it is because the shine of hope has not illuminated it.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process of seeking hope.。

越南电影毕业论文

关于电影方面的毕业论文

1.急求关于影视方面的论文题目

这就太多了,下面给你列出来几个,你自己选择吧。不过最好还是设定一个自己擅长的范围。

心理蒙太奇与当代影视剧创作

“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

中国特色的都市情景喜剧——电视剧《家有儿女》的艺术贡献

从冯氏电影看中国商业电影的出路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方言与电影创作的关系

电影《集结号》的剧作特色

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希腊悲剧的文化精神

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蕴涵

莫里哀喜剧的创造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风格分析

《等待戈多》的主题解析

论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

电影《人生》的创作特色

论西部电影的发展与走向

电影《超强台风》的得与失

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论蒙太奇电影美学学派的核心理论对电影发展的贡献

论张艺谋与中国电影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诗意倾向简析

论电影《阿妹的诺言》人生价值取向

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发展趋势

影像之侠:新武侠电影综述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全球化和多元化看奥斯卡奖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

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

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雷雨》中的雷雨性格——繁漪的形象塑造

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偶然性的运用

武士道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2.电影赏析论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写的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

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

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

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

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

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

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

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

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

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

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

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

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

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

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

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

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

3.求电影方面论文

《集结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片更多地探讨的是《父辈的旗帜》中战士走向和平之后如何适应和平生活的问题,在这部美国影片中,它强调了士兵走出战场之后,应该融合进平凡的人生,但是,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依然沉浸在战争状态,意图用战争的特殊状况来指责和平年代对于他们献身的忽略,借此来凸现一个士兵的悲剧命运。

而在美片中,如《兄弟连》、《父辈的旗帜》中,展现了士兵们会忘记战争,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兄弟连》中有重点一章,表现了士兵们在释放战场对于灵魂的恶的异化之后,重新回归到和平生活。而我们中国电影,却远没有这样泰然地对待战争,影片中的谷子地追求一种名份,一种面子,并且以一种庄严的态度表现出来,甚至他可以用死人的名义压着矿山建设,都反映了一种中国电影在理念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在电影恰恰回避了对战争原因的说明,而他所学习的《拯救大兵瑞恩》与《兄弟连》中都没有忘记肯定了美军士兵参与的战争是正义的,应当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美军拯救法国小女孩的戏,变相地说明了美军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是为了拯救当地人民的,他们连小女孩都要拯救,何况那些本土的当地人?而在《兄弟连》专门用一集表现了纳粹的集中营,用以说明美军为什么而战。

而在《集结号》中,没有任何对士兵们参与战争动机的解释,他们服从的只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他们自愿地献身于那一场战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电影却日益惧怕去肯定一场战争的正义性质,以及获得士兵的参与的认同。

这样的模糊了战争动机的电影本体,注定是无法让人对士兵的行动产生认同与赞许。这不能不说影片在基调设置上因噎废食走向反面的失误之一。

因此,整个电影与它所模仿的视觉影像的母本《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虽然有着表象上的近似,但在本质上,影片的后半段的大段冗长的文戏,却是独特的中国题材里特有的由“命令”决定的荒诞。生命的不自由的潜台词,在这一段里得到了隐形的再次发作。

现在冯小刚移用了美式特技(虽然这种特技是由韩国人倒腾出来的),套在了旧有的中国电影的惯性的思维模式上,自然产生如我们前面所云的水土不服现象。影片的前后部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节奏与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前面的镜头,是对好莱坞摇移镜头的学舌,下面的部分,才真正是冯小刚语言类电影特有的叙事风格。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大段冗长的静止的镜头,再也不见了前面的快速剪切的强悍风格。冯小刚处理文戏镜头时,是不注重镜头的切换的,他基本就是采取让镜头架在那里,让人物在那里侃侃而谈。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语言而不注重镜头的冯小刚。比如,谷子地与二斗在医院里的那一段镜头,只见两个人坐在长椅上,完成了全部的对话,使人想到在《手机》中葛优洗脚的那一场戏,冯导也是采取这种毫无作为的冗长镜头来一笔带过的。

可以说,影片的后半段的冗长乏味,显示出冯小刚在处理文戏镜头里,一旦没有了葛优式的幽默的口吻,他的那些文戏便“淡出一个鸟来”。冯小刚在处理文戏时,还不自觉地保留着葛优那种缓慢的沉吟腔,就是在前半段的战争镜头中,冯小刚一旦表现人物对话的镜头时,也是让人物板着一个表现,用葛优的腔调意味深长地讲话,与当时的战争气氛严重不匹配。

可以说,《集结号》的后半段是完全的冯式镜头,而战争场面上,我们看到冯小刚缺乏操纵动作镜头的能力,很多镜头都可以看出冯的视角混乱,镜头杂乱无章。我们回头看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战事镜头,会发现电影很注重视角的统一,摇晃的镜头,一直是以美国大兵的视角展开的,一直没有发现敌方德军的主观镜头,这给影片增添了许多主观的强烈的视效。

但是,冯小刚在《集结号》的战事处理中,我们看到他在镜头上是混乱不堪的。在国民党冲锋的一场战争场面上,冯小刚在表现九连战士进入战壕后,突然迫不及待地用一个镜头放在了国民党军的后边,换成了国军的视角。

国军冲锋的镜头,冯导让镜头平行地放在国军队列的左边,这个视角在真实战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电影的客观的视角。而这个客观的视角,冯导也让它摇摇晃晃,而在“拯救瑞恩”一片中,摇晃的镜头,是在表现美军的主观的镜头时才会出现的。

可见,冯导滥用了摇晃镜头,甚至把客观的镜头,也莫名其妙地采取了这种方式,可以说违背了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只能说冯导在学舌时,他的习惯于语言类电影的拍摄手法,无法给他的电影以支撑。实际上,冯小刚是从电视剧走上银幕的,没有经过电影拍摄的专业训练,他是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不是值得一赞的,但是从电影镜头的叙事统一的高要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电影更苛求一些。

下面的混乱,观众完全被美式或韩式的天崩地裂的爆炸场面给弄得七荤八素,但画面的内在的对应关系却相当的混乱,镜头在共、国双方的士兵们之间杂乱地切换着,时而全景,时而特写,或是共军,又是国军,有时候他们还以同一方向。

4.谁给我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范围不能太大,1500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

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

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

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

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

5.影视艺术鉴赏论文3000字左右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

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

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

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

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

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

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

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

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

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

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6.求一篇影视表演的论文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

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

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

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

’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

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

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

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

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

7.有没有关于中国电视电影方面的专业论文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

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评定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界定是否清晰、方法论基础是否扎实和理论框架是否稳定。

考察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状况,也应当如此。在这里,学科界定往往成为一件十分关键的事情。

学科界定不明,一切都无法进行。电影美学思想不能与电影美学划等号。

这一点已为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历史所证实,亦应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所明辨。 确立(或界定)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到:“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不妨说,现代科学家--已经不再将大自然想象为独立于观察者而运行的一架机器。相反是我们就大自然提出的问题决定我们将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

(重点号为笔者所加)物理学家的这一态度,即承认观测者的作用,已经弥漫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知识界。”从回顾和展望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角度,电影美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上述考虑,我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仅就国内而言,电影美学研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相当短暂的。

钟惦棐曾说过:“电影之有理论始于20年代,电影之有美学则是从50年代开始,大体上是从1957年左右开始的。”郑雪来也有类似的说法:“至于电影美学成为一个学科,时间当然要晚些。

二、三十年代,对于电影美学若干问题有过一些研究和争论,但主要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之后。”他们所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情况,但不知有何所本。

至于国内,钟惦棐这样说:“在中国,首先把电影美学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认真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办的,不是电影家自己的组织,也不是它的研究部门和刊物,而是《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这事很足以说明大家注意的方面颇不一样。

这不一样,也说明对这门科学的估计不一样。二十多年前,它竟然是被作为嘲弄的口实来提的!这既见之于当时的发言记录,又见之于当时出版的《中国电影》杂志。”

钟惦棐接着说,“不管怎样,问题终于被提出来了(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时间在一九八○年八月。”从那以后,中国有了一个以钟惦棐为首的电影美学活动小组,每个星期三开一次会。

这样严格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个小组的活动的一个成果是,出版了钟惦棐主编的两本电影美学论文集:《电影美学:1982》《电影美学:1984》。

据说这个小组还要编写一本《电影美学概论》。由是,中国的电影美学研究有了一个隆重的开始。

国内电影美学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七○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上半期,中国电影界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势头。

与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手法上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理论探讨的课题一个接着一个紧锣密鼓般地出台。最先是电影与戏剧关系的探讨,接下来演变成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

还没有等到这些讨论有什么结论的时候,1982年电影观念的讨论又开始了。时至1983年,中国电影界又发生了一次关于电影美学如何界定的争论。

按照我的观点,电影与戏剧关系的讨论主要还是一个电影艺术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美学问题,但是与电影美学有关。 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 下载地址—— /6/200225.htm 电影电视论文列表 /6/default.htm。

8.谁能帮我找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

爱与责任 ————《廊桥遗梦》观后感 人世间最让人值得珍惜与苦恼的莫过于爱情,《廊桥遗梦》一部经典的爱情片,是我们人类关于爱情与责任共存在的这个世界里一次冷静的思考一次正义的诠释!在这个充满了借口与谎言的世界里,爱情的纯洁与忠贞或许是唯一美好的存在!很多时候很难明白为什么我们放弃,为什么我们坚持,为什么我们被欺骗过无数次依然相信爱情!人是欲望的动物,我们索取然后得到,然后继续索取,这仿佛是我们的规律,我们的习惯,那么到底我们需要什么呢? 《廊桥遗梦》一片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责任的故事。

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一位受到长期的平淡婚姻生活困扰,迷惑甚至对于生活感到无趣的中年妇女,在每一天家庭的琐事中,为了丈夫为了孩子,渐渐失去自我,生活乏味,毫无生机可言!原有的梦想与激情仿佛就要在这个死一样寂静的城镇中,在保守的思想观念下死去。在丈夫带着孩子离开的四天里,正如女主人公内心所呼喊的那样“真希望你们快点离开,让我一个人静静的待一会”。

就在此刻,男主人公金凯走进了她的世界,带着他的故事带着他充满了妙趣的人生走进了她,一位绅士一位摄影师一位旅行家,一个与弗朗西斯卡乏味的生活格格不入,却与她内心的所有幻想与追求,所有关于这个女人梦想的一切是那么的融合,那么的贴近!仿佛都是天意的安排!在这短暂的四天里,他们走到了一起,溶化在了一起,爱的烈火使他们燃烧,他们用心去感受每个人只有一次或许一次也无法拥有的爱情!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两位正处于失败婚姻中的中年男女,正在为刚去世的母亲弗朗西斯卡整理遗物,进而走进了那本尘封的日记,走进了他们母亲那段短暂的婚外情,那个关于真爱与责任的故事。电影很巧妙的将两代人爱情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样是面对着婚姻的种种不快,同样是面对着艰难的抉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母亲的爱情从最初遭到儿子的不解,到儿子惊诧的问道“她为什么没有跟他一起走?”,再到最后儿女亲手将弗朗西斯卡的骨灰撒向廊桥,整个故事得以结束得以升华,子女的爱情也被早已远去的母亲所挽救。

在弗朗西斯卡与金凯共处的四天里,他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甜蜜的,但与此同时又是充满了矛盾与自我谴责的,在社会舆论与传统观念的压力下,相爱的两颗心在不断的挣扎,不断地完成着自我的救赎。从弗朗西斯卡初次见到金凯,主动提出为他带路,主动提出一起共进晚餐,到为了一次约会几年内第一次买新衣服,到两个人抛开所有一切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全身心地享受他们的爱情,到最后的争吵,到最后决定私奔,到最后的分离,相互又回到过去的世界,也正是弗朗西斯卡希望摆脱原来程序化生活,寻求另一种全新的,更加富有激情,能够更好的展现她自我价值,实现她梦想的生活,而又同时不安的感受着这一切,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我是一位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然而却始终无法阻挡爱情的魔力,无法阻止内心深处对于梦想无限呼唤的这种心理变化的写照! 在商讨如何走向以后的争吵中,金凯对弗朗西斯卡说道:“我游遍世界各地,作为一名摄影师,就是为了来到这里,为了与你相遇!”仿佛他们之前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在此时此刻,能够将对方拥入怀中!他们爱的是如此的坚决,如此的不渝,四天的时光是短暂的,却在他们彼此的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是如此强烈的爱,正是这样一个渴望梦想的女人,却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回到孩子和丈夫的身边,选择了毫无生机的生活,而且是一辈子!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能够称得上精彩的原因。

爱情是什么?彼此寂寞时的安慰?快乐的性生活?还是简单的过日子?或许我们是无法给它一个完满的定义,但它却是如此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快乐与心痛,仿佛是爱一回,伤一回的自我折磨,爱情的本质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如果我们可以相信电影中的美好,爱情的美好,那么婚姻又是什么呢?我想爱情是我们选择,婚姻也是,对于我们所选择的一切,我觉得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尊重我们自己,去尊重我们的选择!弗朗西斯卡最后的放弃我想正是对婚姻的尊重,对于金凯的尊重,对于自己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爱情的尊重!正如电影所要表达的那样,爱情是美好纯洁的,但是放弃了责任的爱是会有污点的!如弗朗西斯卡所说的那样,不管她走到哪里,她都无法忘记她的丈夫,她的孩子正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承受着她所带来的痛苦,如此她又怎么可能真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金凯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是否有能够像这四天这样的让他们一生铭记在心,值得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念? 影片中最让我记忆深刻并不是发生在弗朗西斯卡和金凯之间,而是在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病危时,他拉着他妻子的手,对她说:我知道你有你自己的梦想,我很抱歉,没有让你实现,但你知道我有多爱你么?在此刻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是多么的深爱着他的妻子。在整部影片中,他只是个配角,是个少言寡语的男人,沉默少有生趣,但因为这些我们就有权利剥夺他对于爱情的追求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于妻。

9.寻找一篇关于影视表演的毕业论文

[摘要] 影视表演特征是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作影视角色形象。

表演的特点是,演员是创造者,自己的身体和声音是创造工具,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表演行动。因此,演员的创作状态应是既有艺术创作性的体验、感受又有高度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关键词] 肢体语言 表演 语言 动作 体验 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表演主要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的,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动作和语言作手段来创造人物形象。

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一种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首先演员应当考虑,他不仅必须模仿自然,而且还必须把自然完美地再创造出来,以期在他的表演中真和美是相结合的,因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在演员的支配下,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根据既定目的和谐而优雅地运用任何的一部分肢体。

本文就提高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演员创造角色是自己的身体和声音 演员的身体和声音是我们创造的工具。

每次表演都是创造,为了保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就必须体验、感受、热情饱满。我们在这里强调身体、声音、表情都是创造角色的手段,动作和语言、表情牢牢地掌握在演员自己手中,创造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身体松弛肌肉没有任何的紧张,整个形体器官完全服从于演员意志的支配,这对创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训练,便能呈现组织良好的创作之作,演员便可以自由无碍地用自己的身体,把心灵所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比如:曾有一部电影,一个炮手在打法西斯匪徒,阵地上中了敌人一炮,把炮手耳朵炸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于是这演员要从本来用悦耳的声音表演忽而转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对白。

再如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边哭。一边念台词:一边笑一边说话;或受重伤而嘱咐什么:一边喝着水或一边吃东西说话;最后观众能听到耳语或悄悄话;因悲痛或情急而高声喊叫嘶哑……等等。

可见,没台词戏常常是最好的戏,演员通过动作、表情把它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论文下载网 ) 二、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行动 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来体现角色的舞台行动,行动的体现靠动作和语言,语言就是剧本台词,经过演员的精心处理,在表演时说的对白,在表演时做的动作和说话,都应让观众看懂角色的行动的目的,观众看懂了你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为什么你不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就是观众被吸引的时候,他们想知道你下面做什么?最后什么结局?所以演员为了让观众看到有目的的行动,自己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及其目的性,行动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断的,演员必须反复分析台词和行动指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些行动目的。

剧作者剧本中作必要的行动指示,其中很多是动作提示,但并非每个剧本都有具体的行动提示,全凭演员来创造,我们叫组织动作。如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中: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他回头,一声唿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童阿男从工事中探出头来,这是一个动作,他向某个地方张望,这是第二个动作,在看到林媛媛后一声唿哨,这是第三个动作,让后他跳出掩体,这是第四个动作,他向上场的林媛媛走去,这是第五个动作,然后开始第一句台词,这些动作为了一个目的:等待林媛媛到来,在这个目的下组合五个动作,形成一个行动过程,等待,这是一个行动,但它有为着更大的目的:她摆脱家庭的羁绊,一起参加欢迎解放军。

关于电影方面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电影网站

1.哪位能告诉我下 比较好的大学生论文网址

论文网[ (免费论文下载)­

论 文 在线网[(论文下载,大量免费资源)­

论 文 帝国[(论文资源)­

论 文 资料网[(各专业论文下载)­

论 文 快车网[(各专业论文下载)­

毕 业 论文网[(论文发表等,不错的地方)­

专 业 论文网[(专业论文下载,职称考试)­

大学生论文库[(看看吧挺好)­

轻 松 论文网[(论文网站)­

易 起 论文网[(不错的地方)­

2.谁能告诉我一些免费的论文网址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综合类 1、学生大论文中心格式。 2、蜂朝无忧论文网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无忧论文网: 无忧论文网: 19K 英语论文-牛津英语网Oxford.com.cn 英语学习 > 英语教育 > 英语论文 >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凸现 (2006-05-07) ·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的。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主 沪ICP备05008017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指南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cn/study/edu/thesis/ 35K 英语论文-找论文网 英语相关论文 ·有关英语的形成史 (2007-03-11) ·正视中国英语 体现民族特色 (2006-10-16) ·英语真的大获全胜。

BILATERA (2006-08-06) ·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及解决途 (2006-08-06) 找论文网 版权所有。 /english/ 11K 。

5.有什么花钱买论文的网站啊

下面可网站可以参考下哈: 论文网[

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新浪论文网分类:.cn/search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lunwen

论文资料网:/

毕业论文电影网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电影方面

资讯

毕业设计网站论文

阅读(42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网站论文,内容包括求几个毕业论文样本的网站,供参考.,高分求VB或网站程序论文和毕业设计,马上就毕业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论文该怎么写。目前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大量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开始利用网络这种

资讯

关于信用社毕业论文

阅读(44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信用社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我要写一份关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论文,写什么题目的什么好呢?,信用社经济类毕业论文贷款方面的,能帮我写个关于某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分析的毕业论文的提纲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推荐一个

资讯

变频器在平网印花机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设计

阅读(46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变频器在平网印花机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题目,紧急需要“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研究性学习论文,1500字以上,请大,急求一篇关于变频调速或者变频器的外文文献,要论文形式的搜狗。1. PLC控制花样喷

资讯

论善意取得毕业论文

阅读(41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论善意取得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善意取得制度创新之处,善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谢谢了,急!求助翻译论文摘要<论善意取得制度研究>。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观

资讯

关于变频器的毕业论文

阅读(46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变频器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毕业论文:变频器的设计,求PLC变频器毕业论文de外语参考文献,翻译求助——变频器等方面的专业论文的摘要。黄慧敏. 通用变频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矿山机械.2004(11)曹玉泉,王主恩. 异步

资讯

毕业设计科技小论文

阅读(40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科技小论文,内容包括科技小论文可以写什么内容?,科技小论文400字,如何写科技小论文(3000字以内)?。比如;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

资讯

关于针棉织品染整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47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针棉织品染整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一篇染整毕业论文,染整技术在毛发领域的应用论文,求一篇与染织专业有关的论文,1000到2000字左右~谢谢各位大神了~。进入21世纪,绿色环保纺织品成为纺织品种的新视点,在运用千变万化

资讯

毕业论文专家评阅意见

阅读(43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专家评阅意见,内容包括论文评阅意见怎么写,大学毕业论文的评阅人评语怎么写,大学毕业论文的评阅人评语怎么写。研究生应按时认真完成学位论文并按照本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中提出的有关事项和格式撰写论文。

资讯

子空间毕业论文

阅读(39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子空间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子空间的交与和,子空间聚类文章簇集合并部分怎么写?,关于受限子空间图像识别的论文,中英文对照。最小二乘方法最早是有高斯提出的,他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天文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确定了某些行星和彗星的

资讯

广东金融学院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42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广东金融学院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感觉好难啊,谁能发我几篇范文,金融学论文,怎么写,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原发布者:zyling1208 对金融学的认识的论文金融市场交易之间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

资讯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阅读(40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有谁写过关于我国会计失真原因及对策的毕业论文,求助相关资料百,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个会计毕业论文好不好写,如果不,求《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的

资讯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百度文库

阅读(37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百度文库,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范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及范文,求毕业论文、范文也可以。毕业论文格式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

资讯

汽车轮胎的保养与维护毕业论文

阅读(47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汽车轮胎的保养与维护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汽车轮胎的日常维护毕业论文怎么写?,汽车轮胎的日常维护毕业论文怎么写?,汽车专业写一篇关于汽车轮胎的毕业论文。最初的气压轮胎是 1888年 英国的兽医 John Boyd Dunlop ,他先用橡胶

资讯

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

阅读(39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一稿怎么写计算机专业记账本,毕业论文初稿怎么写,毕业论文如何写。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宏观论文范文和微观论文范文。凡属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

资讯

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生产经营毕业论文

阅读(46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生产经营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一篇发展新农村大学生1500字论文,急求一篇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三千字左右谢谢!,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全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