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慈信牧师毕业论文(兰塞牧师的文章最美的花)
1.兰塞牧师的文章 最美的花
衣领上的玫瑰
文/约翰·R·兰塞
有一段时间,每个星期天早晨,都会有人将一朵玫瑰花别在我衣服的翻领上。
那天,我正要离开讲台,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他站在我面前说:“先生,你要怎么处理你的花?如果你会丢掉它,可否送给我?”我微笑着告诉他当然可以,并随口问他要做什么。这个大概不到10岁的小男孩仰头望着我,说:“先生,我要把它送给我的祖母。去年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本来和妈妈住,但她再婚了,要我和爸爸住。但爸爸也不原收留我,便送我去跟祖母住。她对我太好了,不仅煮饭给我吃,还照顾我,所以我要把这朵漂亮的花送给她,谢谢她这么爱我。”
听完小男孩这番话,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取下花对小男孩说:“孩子,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事。但我不能把这朵花给你,因为这还不够。如果你走到讲台的前面,你会看到一大束花。每个星期都有不同家庭买花送给教堂,请把那些花送给你的祖母,因为那才配得上她。”
小男孩最后一句话,更使我深深感动并且永世难忘。他说:“好棒的一天!我只想要一朵花却得到了一大束。”
摘自《青年参考》2006年1月20日 中国青年报主办
常怀知足感恩之心
“好棒的一天!我只想要一朵花却得到了一大束。”我相信,小男孩的这句话不仅感动着作者,也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记得诗人汪国真的一首诗《感谢》: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这首诗也许表达了诗人很多种感情,但其中一定表达了一种与小男孩同样的知足感恩之情。常怀知足感恩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常怀知足感恩之心,一定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那就多了一份满足,也就多了一份快乐和幸福。《衣领上的玫瑰》中的小男孩虽然遭到了被父母遗弃的不辛,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人,仇恨生活,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对祖母的爱满怀感激,要把一朵花送给她;对别人的关爱满怀感激;对生活,对意外的收获满怀感激,他只想要一朵花,一朵花就能使他满足了,当他得到一大束时,他由衷得感激道:“好棒的一天!”他是多么快乐、幸福啊!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像小男孩那样怀着一知足感恩的心。他们对生活所赐予的一切恩惠都不满足,常常抱怨快乐、幸福太少;对于苦难,更是抱怨不平,仇恨他人,仇恨生活;对别人的恩惠没有丝毫感激之心,甚至恩将仇报……没有知足感恩之心的人,快乐和幸福是永远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的。
其实,生活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糟。当你在埋怨饭菜不好吃时,却看不到别人饿的连一顿饭也吃不上;当你在埋怨穷得连一双新鞋子也买不起时,却看不到有人连脚也没有……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上帝在关闭了你的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子。不管上帝为你打开的是门还是窗,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我们都应该常怀一颗知足感恩之心。
让我们都怀一颗知足感恩之心,让快乐、幸福与我们同行!
2.兰塞牧师的文章 最美的花
衣领上的玫瑰 文/约翰·R·兰塞有一段时间,每个星期天早晨,都会有人将一朵玫瑰花别在我衣服的翻领上。
那天,我正要离开讲台,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他站在我面前说:“先生,你要怎么处理你的花?如果你会丢掉它,可否送给我?”我微笑着告诉他当然可以,并随口问他要做什么。
这个大概不到10岁的小男孩仰头望着我,说:“先生,我要把它送给我的祖母。去年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本来和妈妈住,但她再婚了,要我和爸爸住。
但爸爸也不原收留我,便送我去跟祖母住。她对我太好了,不仅煮饭给我吃,还照顾我,所以我要把这朵漂亮的花送给她,谢谢她这么爱我。”
听完小男孩这番话,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取下花对小男孩说:“孩子,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事。
但我不能把这朵花给你,因为这还不够。如果你走到讲台的前面,你会看到一大束花。
每个星期都有不同家庭买花送给教堂,请把那些花送给你的祖母,因为那才配得上她。”小男孩最后一句话,更使我深深感动并且永世难忘。
他说:“好棒的一天!我只想要一朵花却得到了一大束。” 摘自《青年参考》2006年1月20日 中国青年报主办常怀知足感恩之心“好棒的一天!我只想要一朵花却得到了一大束。”
我相信,小男孩的这句话不仅感动着作者,也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记得诗人汪国真的一首诗《感谢》: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这首诗也许表达了诗人很多种感情,但其中一定表达了一种与小男孩同样的知足感恩之情。
常怀知足感恩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常怀知足感恩之心,一定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那就多了一份满足,也就多了一份快乐和幸福。
《衣领上的玫瑰》中的小男孩虽然遭到了被父母遗弃的不辛,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人,仇恨生活,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对祖母的爱满怀感激,要把一朵花送给她;对别人的关爱满怀感激;对生活,对意外的收获满怀感激,他只想要一朵花,一朵花就能使他满足了,当他得到一大束时,他由衷得感激道:“好棒的一天!”他是多么快乐、幸福啊!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像小男孩那样怀着一知足感恩的心。他们对生活所赐予的一切恩惠都不满足,常常抱怨快乐、幸福太少;对于苦难,更是抱怨不平,仇恨他人,仇恨生活;对别人的恩惠没有丝毫感激之心,甚至恩将仇报……没有知足感恩之心的人,快乐和幸福是永远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的。
其实,生活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糟。当你在埋怨饭菜不好吃时,却看不到别人饿的连一顿饭也吃不上;当你在埋怨穷得连一双新鞋子也买不起时,却看不到有人连脚也没有……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上帝在关闭了你的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子。不管上帝为你打开的是门还是窗,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我们都应该常怀一颗知足感恩之心。
让我们都怀一颗知足感恩之心,让快乐、幸福与我们同行。
3.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论文 2000字
· 宗教要解决的是:“ 我到底是谁?。
我从母腹到世上来为了什么?。我为什么会死?。
我有没有灵魂?。死后我的灵魂去哪里?`。
世界之前有没有灵界?。.有没有上帝?。
.有没有背叛的魔鬼?。..永恒的天堂、地狱?”。
·人可以不屑一顾这些问题。
就像孤儿可以故意不问自己有没有母亲的问题。但事实已经存在。
你已被生出来。宇宙已经存在 ----------- 先有人类再有科学,先有为人类预备的生存环境(阳光、空气、水、食物。
.),再有人类!!。
..科学是在不断发现已经存在的一切!!! ·宗教是人类在找寻宇宙的根源中建立的体系。
宗教派别诸多。虽说法不一。
科学也就是有限的人在研究的一科一科的、在错误中不断修正的、有限的学问。
有限的仪器、有限的思维对无限的宇宙也无法探测。
但宇宙绝没有两个根源。 。
. . ·大树上有再多的果子(果)--------- 事实是:他来自于“一”粒种子(因)。
. ·世上兄弟姐妹再多 (果) --------- 事实:人都是从 “一”个母腹孕育出来.(因)。
. ·宇宙结的果子再多 (果)--------- 事实是:他只有 “一”个根源.(因)。
-------------- 我们看见的苹果树。
枝上果子再多(果)。它的种子只有一粒(因)。
是这个根(因)才结出这颗硕大的树(果)。宇宙就像一棵树。
其中一个果子叫地球。一个叫太阳。
一个叫月亮。一个叫火星。
一个叫土星。这颗宇宙大树(果)没有根(因。
种子)吗?。而且一棵大树必定只由一个种子产生出来(根源)。
--------------没有一个人是从两个母腹生出来的。都只有从一个母腹孕育出来。
我们没有人是先研究解剖母亲之后,再尝到母乳而长大。眼睛头脑被养育成熟后才认识母亲。
慢慢长大后知道是母亲十月怀胎养育了我。直道自己结婚生孩子才知道生育过程 ------- 科学是在探索宇宙的母体。
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唯一的母亲亲自告诉你生育你的过程才是唯一真实的。其他都是旁观者多少有误差。
甚至说错。或被恶意篡改。
. —— —— —— —— —— —— 这唯一的宇宙根源(种子)就是独一真神、上天大道。
透过他的圣灵借着先知门徒用圣经一代代启示我们他自己就是独一自有永有的造物主。 ·是这位宇宙的根源来找我们: 造物主透过先知摩西,用《圣经》自己启示他的名字叫“自由永有”(出埃及记3:14。
英文翻译:“I am who I am ”) ------------- 自有:自己本来就有,超越空间。
------------- 永有:自己永远存在,超越时间。
.. 他就是独一的造物主、爱你的天父上帝。
.. ·在几何上:两点一直线,称为一度空间(长); 许多直线组成平面,称为两度空间(长、宽); 许多平面叠起来,成为立体三度空间(长、宽、高),这世界是在三度空间,低空间包含在高空间之内、直线包含在平面内,平面包含在立体之内,我们三度空间包含在?。
..那是四度空间=永远的灵界。
在平面爬行的蚂蚁要知道站着的人,只有从人来的启示(人变成蚂蚁告诉蚂蚁,蚂蚁才会知道人)。
独一造物主天父上帝写给我们人类的信--------《圣经》 希伯来书11:3 。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上帝)说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三度空间)造出来的。
.. 四度空间(永远的灵到底界发生了什么事?) 上帝创造的其中天使首领带领三分之一天使背叛了上帝,这就是魔鬼和他的党羽们(邪灵、污鬼、魔君。
.是服役的灵,没有悔改的机会(犹大书 4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上帝造了三度空间有形世界和按他的形象造了人,人受了魔鬼的引诱,吃了上帝吩咐不可以吃的分别善恶树,人与上帝分离,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生活,魔鬼的属性------罪(骄傲、嫉妒、埋怨、苦毒、谎言。.种种私欲)进入人心,透过基因血液代代相传,人类不灭的灵魂正集体走向永远沉沦。
.. --------------????上帝的灵有一次启示一位牧师:“什么是一度空间?”牧师说:“两点一直线?”上帝说:“不,真正的一度空间是想象的,不存在的。
.”----- 牧师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你要把直线画出来,因为墨水有宽度,实际上已经在两度空间了,那么把平面画出来,墨水有厚度,实际上是在三度空间了。
.. 这样看来,我们这个世界(三度空间)完全包含在灵界(四度空间)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皮影戏的影子(三度空间),实际上真正决定历史的力量是皮影戏背后的、线后面的、活的力量(四度空间)在掌控,我们的心(没有长宽高)已经在四度空间,而上帝造人赋予人类选择权。
.. ·------- 《圣经》是自有永有的独一造物主上帝用父亲的心肠启示历代作者告诉人类.:圣经中有百分之二十七都是预言。
共有一千八百多个预言。
.大概有七百三十个独立事件。
其中五百九十个重大事件中只剩下二十个之内没有应验(可在图书馆/人类历史记载的事实查找。不带政治偏见的资料)。
人类历史正朝着圣经的预言正确无误、不偏不倚地一步一步证实、验证进行着。包括今天的时事现状、将要发生的结局。
. 好消息: ·2000年前,照上帝启示的圣经历代预言:上帝用他圣洁的圣。
4.如何写教牧辅导论文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5.殡葬祭祀方面的论文
壹、绪论 殡葬礼仪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会经历多次的重大仪式,然而民间殡葬仪式经常随地区人民不同信仰之习俗而相当混乱,各种宗教也因信仰差异而制定出不同的殡葬仪式,加上历代因循繁复的各种礼仪,使社会大众极度缺乏殡葬知识(包括死亡观念),造成家属无一定规距可依,丧葬过程大都被殡葬业者所掌控,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殡葬业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殡葬业者素质不一,产生丧家与业者间不少纠纷问题。
台湾省教育厅於八十七学年度在小学课程中推出「生命教育」;南华大学也设立生死学研究所,规划有殡葬管理教学内容,更举办多次殡葬管理研习班;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台北护理学院等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也列入生死学或生命教育课程;凡此种种均显示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及生死学,已被台湾教育界及社会大众所重视。可见人们已从经济需求及物质生活之提高,渐次了解到死亡相关问题,因此殡葬礼仪之精神性、社会性与宗教性探索,对每个人的生命观之提升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大学已有殡葬教育,他们在基督教信仰下,发展出一套极为隆重简单且兼顾尊重生命之殡葬仪式。据内政部统计国内殡葬业市场一年达八百多亿(从死亡到安葬过程,含葬仪、墓地、灵骨塔、法会、饮食业等等),如此庞大市场竟然毫无管理办法,任令殡葬相关业者随兴或视丧家贫富状况而处理,而在中南部有时会有五子哭墓、电子花车等相当突兀的场面在殡葬场合中出现,实有改革的必要。
(注一) 一般人总认为要改革殡葬礼仪应该极为困难,除了民间习俗所囿的不少观念外,老一辈人士也有其根深蒂固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因此一般人认为无法立即改革。然而我们详细研究东西方死亡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同宗教的丧礼处理方式,不同民族的丧葬形式差异,以及三千年来历代的殡葬仪式变迁,就可以体会出殡葬的厚薄处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各朝皇帝之喜好与是否长治久安而经常在改变。
近年台北市政府用心推动殡葬改革,(注二)在所属殡葬管理处获推荐核发ISO-9002证书之后,推动殡葬改革的脚步愈加快速,并且在八十九年十月卅一日又推出试办「示范礼堂」的措施,以「美化治丧环境、提倡简葬、减少民众治丧花费、彻底改革殡葬文化」为号召,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深圳龙岗镇推行殡葬改革,成效辉煌,可见殡葬礼仪改革并非困难重重,也非一定要依民间习俗办理不可变更,完全视中央主管机关是否有殡葬改革之决心,以及各县市政府能否贯彻而已。
本论文认为要改革殡葬仪式并不困难,但必须长期从教育及宣导上著手、从根本做起,光是简化殡葬仪式是不够的,应该包括:深入灌输「厚养薄葬」的伦理、具体落实「捐赠遗体」的行为、积极推行「爱心追思」的仪式、尽速提倡「树葬海葬」的礼仪等,方能成功推行殡葬改革。 贰、丧葬礼仪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当重视的礼仪。
中国的丧葬礼仪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中原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台湾殡葬习俗也延续了汉民族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而且也极为复杂与多元,并且夹杂著各种价值系统的世俗化与变革化,很难厘清其真正的文化本质。(注三) 由《白虎通义.崩薨》:「丧者,亡也。
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
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可知,「丧」字原是亡而不见,后被转义代替「死」字,指孝子不忍心道出自己父母已死了,改用丧字。
而丧礼是指人们在丧事活动中所遵守的定型的行为规范。狭义上,仅指丧事操办中的行为及语言规范,即人们所指的殡葬礼仪。
广义上,则还包括葬式、谧法、陵墓、庙、碑铭、祭祀、神道摆设、陪葬物等规定。(注四) 若深入探究殡丧礼仪的设计,可以看出完全是生者所单方面制定的社会礼仪与行为规范,一切是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式来设计的。
大陆学者王夫之研究殡葬文化,认为丧礼的原始心理根据是「灵魂不死」,或说「死者仍然活著」,并由此对死者所产生的既「怕」又「爱」的双重感情。 这一种复杂的双重感情源於先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尸体的体验:亲人去世了,面对著由於病痛和死亡的折磨而面容多少有些变形的冷冰冰的尸体,不由得人们心里不产生恐惧。
倘若死者生前曾为某人冒犯过,那个人将会更害怕。但这毕竟又是自己的亲人,音容笑貌犹在,他们曾有大恩於自己,或他们的骤然去世将给自己带来不幸,如此等等。
人们热爱、留恋他们,不希望他们真正的死去。 但不管如何,死者是不会再活过来,人们得将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一个世界」去,并尽力使他们在那里能过上一种优裕的生活,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感情,同时给自己的尘世生活带来好处,这就是丧礼的真正目的。
台湾社会的丧葬仪式同时也充满著浓厚的鬼灵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信仰融合,(注五)此二种崇拜都是相当古老的信仰文化,有其自成的一套完备系统,逐渐形成一种仪式操作,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社会与自身的全面。
6.叶光明牧师的资料
(转载自国度复兴报) 一九一五年叶光明(Derek Prince)出生在印度班葛一个英国血统的基督徒军人的家庭。
自小成绩优秀,十几岁开始对哲学感兴趣,经常提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等问题。剑桥大学学生生涯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止。
之后他志愿加入医疗部队。 有一次为了读书他顺便买了一本黑皮圣经。
虽然是圣公会的基督徒,但是他认为宗教终究是宗教,在读圣经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内心的挣扎。一九四一年之后他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耶稣基督活着」、「圣经是真实的、是最适合今天的读物」。
圣经话语深深进入到他的内心深处。祷告和与神交通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叶光明被派遣到当时还在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的部队。时隔二○○○年,在那个地方他看到犹太人回归到神赐给其祖先的应许之地。
亲眼看到的光景加强了他对圣经上预言的确信。耶路撒冷的复兴成为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焦点。
在耶路撒冷,他遇到了经营孤儿院的丹麦女性吕底亚。吕底亚并确信神的带领,于一九四六年与他结婚。
突然间他变成了八个孤儿的父亲。在耶路撒冷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叶光明深深感受和钦佩犹太人对神的忍耐及忠诚,以及无论困难再大、顽强生存的民族性。
一九五八年在肯尼亚担任校长的叶光明被神呼召作为圣经教师开始训练人。刚好六十年代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复兴,很多人得救。
教会经历根基被刷新的时期。在哲学领域成名的叶光明编写的信仰基础系列丛书以及圣经学习教材,成为众多得救人的灵粮。
在他一生中撰写了五十多本信仰书和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一九六九年开始更多门徒训练课程,一九七九年开始从事广播事业。
积极宣教事奉。作为圣经教师而众所周知的叶光明,专心在神所托付给他的旨意当中: “我们对犹太人背负很多的债。
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信仰的祖先,没有先知,没有使徒,没有圣经,没有救主(mimi注:这里Derek Prince的意思仅指所有这些概念的产生,起源于神对犹太人的拣选,当然我们知道,神权炳和救恩的绝对性,是不受任何制约的)。我的人生的最大财产就是圣经。
为这我要感谢他们。”一生持守这一原则的叶光明,唤醒了真正理解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成为祷告的手和祝福的手。
他们这样的活动、属灵的支持,可以说是为朋友舍命。叶光明赞同「为和平搭桥」(Bridges for Peace)的活动,被任命为理事。
二○○三年九月廿九日,在耶路撒冷众多人的祷告中,八十八岁的叶光明被主接回天家。「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使徒行传二十章24节)就像保罗所说的那样,叶光明为神奉献了他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林慈信牧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