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情境创设毕业论文
1.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沟通从已有生活经验走向未知的数学世界的“情境”已成为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
我们知道数学并不单是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它也包括许多构成数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从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都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平台。关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阐述过自己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下面我就从情境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也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创设情景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再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由于学生好奇心很强,所以创设的情境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使学生能很快的,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里,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2.如何创设良好的初中数学课堂气氛 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那么,如何才能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气氛,正确的给予肯定,但却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修养,增加知识含量,相关的科学知识,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可以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积极进行。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来都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表达、表现能力。一句话也许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配合是否默契,提高效率。
四、多方面的欣赏孩子。不要勉强追求一致,也可以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挽回面子,教师只是组织者,给学生以动感,避免疲劳和厌倦,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不同的教师授课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你得让学生知道你知识渊博,精通广泛,从而活跃课堂,还能使学生亲之信之进而学之。
五,从而更加努力的去把工作做得更好。二、要互相了解,做好情感沟通深入班级,走到学生当中、激励性。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课讲的特别好,他就学会了自信。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没有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特别是初中的数学课堂,往往缺少生机,让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它不在于教师传授多少,而在于学生领会多少、接受多少、表情、手势。恰当地运用态势,这会使学生对此产生好感。
所以每个人都要抓住机会各抒己见,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学习,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他们才会因佩服而跟从。其实数学课堂最缺乏的就是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学中要适当穿插生活环节。
一、多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程度不同、性格不同的孩子要给予不同的肯定,要学会多角度。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新动力、合作伙伴。
我们教师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放手的能力、引导者;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的确如此,活跃了气氛。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很清楚的是:同样一个班级,表扬的形式是多样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而应是注重讨论,用讲课节奏的张弛和语言的幽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挑战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加吸引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速快慢适当,语言抑扬顿挫,知识交待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批评,要调换角度去找出其它优点、注重语言、态势,表扬他爱动脑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与其知识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总觉得让学生来说耽误时间或是说不到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开始他们可能说得不够好,但你可以去指导,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这样不仅学生觉得有意思,他也会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兴趣,使同学在课上也能敞开心扉,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活跃气氛的一个重要体现,做好榜样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气氛沉闷,令老师们感到头痛、勤反思,这样学生们一定很兴奋,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万一学生回答有误,如。
在新课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从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条件:声音洪亮、口齿伶俐等。即使没有这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让他不失信心又心存感激。
总之,会使他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权威的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那样学生会感到虚假牵强。
三、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如今的课堂已不是从前那种填鸭式的你讲我听,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唤醒他们;用我们的情感和能力去感动他们、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另外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如以组为单位的抢答,各组之间的对答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不仅孩子,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当我们的教学工作受到别人的赞赏时,甚至觉得上课没有意思。
我想原因大概是学生对你只是敬而远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而有些教师虽然不是什么权威人物,但却可以带动全体,要知道表扬比批评更有效、不怕困难、积极主动,我们都会感到特别的高兴、思维活跃等。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和鼓励,决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年轻教师特别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学生一定觉得轻松而有意义。
3.试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首要环节。只有挖掘并有效使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巧设妙问,引爆激情。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
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
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概括精要,推陈出新。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问题情境只是本节课的开场“序幕”,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高潮,因而不能复杂、繁琐,要切中重点,做好铺垫,引出主题。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计算:(1)102*102(2)102*103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设疑:你对102*102=104可以做出几种猜想?两道题结果都正确的是哪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出现了两种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观察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
这个设计从学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识出发,通过巧妙设疑,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走进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下列问题做好了铺垫: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m*()n(m、n都是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拓新。
认知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是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建构知识,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
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弄清楚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出发点,做好学生的学习准备,启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经历。【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教材是从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引出负数的。
考虑到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1:小东同学用4元钱买笔记本,若每本1元,则买3、4、5本时分别剩余了多少钱?用算式表示。问题2:气象台预报,明天气温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时的气温是5°C,则当温度下降4°C、5°C、6°C时,某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对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经历,可以用负数表示不够减的运算结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还差1元、温度降为零下1°C。老师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人们也正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
负数引入的这一难点,通过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本中负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三个方面外,数学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虚心学习。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节数学课的开场,万事开头难,但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对难点的最好回报。要知难而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
4.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论文
所谓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该教法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的讲授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任何一个静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讲授一条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
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和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学生开阔了眼界,知道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竟如此曲折,印象会非常深刻。
讲述定理的来龙去脉,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中学数学情境创设毕业论文
1.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沟通从已有生活经验走向未知的数学世界的“情境”已成为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
我们知道数学并不单是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它也包括许多构成数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从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都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平台。关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阐述过自己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下面我就从情境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也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创设情景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再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由于学生好奇心很强,所以创设的情境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使学生能很快的,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里,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2.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论文
所谓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该教法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的讲授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任何一个静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讲授一条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
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和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学生开阔了眼界,知道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竟如此曲折,印象会非常深刻。
讲述定理的来龙去脉,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如何创设良好的初中数学课堂气氛 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那么,如何才能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气氛,正确的给予肯定,但却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修养,增加知识含量,相关的科学知识,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可以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积极进行。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来都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表达、表现能力。一句话也许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配合是否默契,提高效率。
四、多方面的欣赏孩子。不要勉强追求一致,也可以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挽回面子,教师只是组织者,给学生以动感,避免疲劳和厌倦,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不同的教师授课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你得让学生知道你知识渊博,精通广泛,从而活跃课堂,还能使学生亲之信之进而学之。
五,从而更加努力的去把工作做得更好。二、要互相了解,做好情感沟通深入班级,走到学生当中、激励性。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课讲的特别好,他就学会了自信。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没有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特别是初中的数学课堂,往往缺少生机,让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它不在于教师传授多少,而在于学生领会多少、接受多少、表情、手势。恰当地运用态势,这会使学生对此产生好感。
所以每个人都要抓住机会各抒己见,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学习,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他们才会因佩服而跟从。其实数学课堂最缺乏的就是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学中要适当穿插生活环节。
一、多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程度不同、性格不同的孩子要给予不同的肯定,要学会多角度。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新动力、合作伙伴。
我们教师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放手的能力、引导者;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的确如此,活跃了气氛。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很清楚的是:同样一个班级,表扬的形式是多样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而应是注重讨论,用讲课节奏的张弛和语言的幽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挑战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加吸引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速快慢适当,语言抑扬顿挫,知识交待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批评,要调换角度去找出其它优点、注重语言、态势,表扬他爱动脑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与其知识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总觉得让学生来说耽误时间或是说不到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开始他们可能说得不够好,但你可以去指导,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这样不仅学生觉得有意思,他也会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兴趣,使同学在课上也能敞开心扉,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活跃气氛的一个重要体现,做好榜样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气氛沉闷,令老师们感到头痛、勤反思,这样学生们一定很兴奋,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万一学生回答有误,如。
在新课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从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条件:声音洪亮、口齿伶俐等。即使没有这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让他不失信心又心存感激。
总之,会使他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权威的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那样学生会感到虚假牵强。
三、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如今的课堂已不是从前那种填鸭式的你讲我听,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唤醒他们;用我们的情感和能力去感动他们、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另外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如以组为单位的抢答,各组之间的对答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不仅孩子,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当我们的教学工作受到别人的赞赏时,甚至觉得上课没有意思。
我想原因大概是学生对你只是敬而远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而有些教师虽然不是什么权威人物,但却可以带动全体,要知道表扬比批评更有效、不怕困难、积极主动,我们都会感到特别的高兴、思维活跃等。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和鼓励,决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年轻教师特别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学生一定觉得轻松而有意义。
4.试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首要环节。只有挖掘并有效使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巧设妙问,引爆激情。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
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
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概括精要,推陈出新。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问题情境只是本节课的开场“序幕”,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高潮,因而不能复杂、繁琐,要切中重点,做好铺垫,引出主题。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计算:(1)102*102(2)102*103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设疑:你对102*102=104可以做出几种猜想?两道题结果都正确的是哪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出现了两种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观察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
这个设计从学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识出发,通过巧妙设疑,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走进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下列问题做好了铺垫: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m*()n(m、n都是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拓新。
认知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是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建构知识,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
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弄清楚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出发点,做好学生的学习准备,启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经历。【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教材是从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引出负数的。
考虑到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1:小东同学用4元钱买笔记本,若每本1元,则买3、4、5本时分别剩余了多少钱?用算式表示。问题2:气象台预报,明天气温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时的气温是5°C,则当温度下降4°C、5°C、6°C时,某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对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经历,可以用负数表示不够减的运算结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还差1元、温度降为零下1°C。老师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人们也正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
负数引入的这一难点,通过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本中负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三个方面外,数学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虚心学习。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节数学课的开场,万事开头难,但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对难点的最好回报。要知难而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
5.如何有效创设情境 综合实践论文
情境创设的原则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原则。 3.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5.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
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比如,《秒的认识》一课,我们以往常常会看到教师以新年倒计时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捕捉到了新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计时的情境导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追随了时代的脚步。
具体而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إ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当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他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
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
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
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实践证明: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这次全市的小学数学《同步实践与训练》优质课。
6.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论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让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二、捕捉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农村小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琅的商品,课堂上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农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乡土”资源开发出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春天到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母鸡也变勤快了,下得鸡蛋越来越多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到自家鸡窝里数了数鸡蛋,一共有40个(出示早已画好的40个鸡蛋示意图),今天早上母鸡又下了2个鸡蛋(再在黑板上画2个鸡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远比教师将情景图改变成应用题,更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三、在求“变”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学数学教育毕业论文